楼主dls109 2020-04-08 13:17:03 引用
在中国古代,富裕的家庭会为孩子聘请私塾先生传道授业解惑,家境贫困的孩子只能依靠自学。中国的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学子有机会加官晋爵。不言而喻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中榜之人的整个家族也能随之食官俸、享皇禄,彻底改变命运。著名元曲《琵琶记》中的诗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形象贴切地描述了这种“学而优则仕”的情形。那时的教育被赋予了太多沉重且现实的意味,而不是单纯地追寻真理与获取知识。考试能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是闻达于朝堂,还是劳作于荒原;是遍享荣华,还是终生被奴役。而当一名贫寒学子通过科举飞黄腾达后,他也有义务去帮助家族成员摆脱农业社会里的田间劳作。因为,如果没有整个家族的鼎力帮助,他如何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换句话说,他是整个家族下的赌注,赢来的是一个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机会。
现代的部分中国大学和医学体系是西方传教士在晚清时建立的,其中大部分传教士都来自英国和美国的顶尖高校。因为他们并不曾接受过系统的神学院训练,这批传教士也被称之为.“学生志愿者”。来自美国的两万多名志愿者,有超过三分之一来到中国从事他们最为擅长的行业:建立学校和医院。在这群志愿者中,“剑桥七杰”尤为引人注目。他们放弃了在英国的似锦前程,扬帆远航来到了中国,此举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引发一片哗然。
国内一些大学同西方教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由当时的清政府建立的,担任大学堂西学总教习的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清华大学的创立与一群来华的美国传教士息息相关。极不平等的《辛丑条约》签订后,这群传教士专门返回华盛顿去美国国会游说,终于从清朝政府向美国赔偿的3000万美元中,争取到部分款项建立了清华大学,作为对被搜刮的中国人民的补偿。这笔建校经费由长老会进行统一管理,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便是耶鲁大学毕业生,他同时也在中国创建了基督教青年会。同样,复旦大学(从字面理解,复旦即“日复一日天堂破晓”)创办者马相伯也是中国第一位耶稣会牧师。可以说,很多中国顶尖大学的创办都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