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楼主呼噜宝贝 2020-02-11 10:37:03 引用
(l)父母重智育,轻德育。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的父母,基本上由两代人构成。一代人是在“文革”动乱岁月中“被耽误了的一代”,另一代人是“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独特的人身体验和充满竞争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代人更深切地了解和看重知识的价值。并且,当代的未成年人主要是独生子女,父母在潜意识中会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放在对子女的期望上,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于是,在子女智力开发方面他们不惜成本、不计代价,家庭成为帮孩子学好功课的第二课堂,家长成为为孩子检查作业的第二老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好分数成了测量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思想品德等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的因素却常常被忽视了。不少家长能一口气报出孩子各年的考试成绩,并对其成败得失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人格特征、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却所知甚少。
(2)父母重孩子学习的结果,轻学习过程。在这一点上中国家长与美国家长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多数家长注重孩子最后的成绩,更确切地说是分数,他们很少去倾听孩子诉说学习或活动的整个过程,若是考完试,家长们多数只问“多少分”,高分者便受到一阵赞美和爱抚,低分者则会遭到怒斥和冷落。若是参加活动,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名次以及是否得奖,而很少去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据留学生反映,美国的家长在孩子们回家后,经常要问的是“你今天思考过什么?”“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注重的是孩子的思考过程、参与过程,很少去注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