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教育

右脑教育 

定性控制前提条件的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功能分析

收藏
分享到:

楼主戏访云609dada 2019-11-30 13:37:03 引用

vtsaraheh1

定性控制前提条件的功能分析是在前提或背景因素消失或出现的情况下,了解这些因素对促进问题行为的效能。这种方法与一般科学方法论上所说的ABAB设计很相似,其中A是基线状态,而B是指与基线不同的特定条件。使用定性控制的功能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确认不同条件与问题行为的规律性联系。
    台湾学者对一名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尖叫行为做功能分析。为了了解这位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否有“取得想要的物品”这项功能,研究者采取交替处理设计,对该生想要获取录音带的情况进行测试。研究者在教室里进行评估,以20分钟为一个测试单位。在第一个20分钟内,只要学生表现出他想听录音带,研究者就将录音带拿给他,并告诉他可以用耳机听。在第二个20分钟内,研究者在学生表示要求后不提供录音带和音乐刺激,然后研究者记录学生尖叫行为发生的次数。下次情境测试的时间安排则前后互换,如此循环以取得平衡。结果发现该学生在得到录音带和有音乐刺激时,尖叫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反之,尖叫行为显著上升。这就表明,尖叫行为的功能在于得到录音带及由此带来的音乐感觉,即这位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由社会性正强化而驱动的。
    定性控制前提条件的功能分析及其结果,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前提条件与问题行为的规律性联系。
    当诱发条件不存在时(如当学生想听录音带时就可以得到录音带),问题行为就呈现低频率;而当诱发条件存在时(如当学生想听录音带时却得不到录音带),问题行为就上升。由于这种关系反复地出现,所以可以得出:前提条件(录音带及声音刺激)与问题行为(尖叫行为)之间,有着功能性或者因果性的联系。换句话说,有了录音带后,行为动力因消除了,问题行为也就停止或者呈现低频率。否则,问题行为发生频率就会上升。由此也可以看出,实验性分析具有一定的伦理风险。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问题行为会有所上升。所以评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防止学生在评估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行为失去控制。同时当评估结果清楚后,尽量避免评估过程的冗长。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