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休尔丝77 2019-11-30 11:37:03 引用
当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由直接负强化而驱动的时候,其问题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中止或减缓不适与痛苦的感觉。与直接负强化相关的问题行为,也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第一,A型直接性负强化,即特殊需要学生通过问题行为而直接脱离令他不快的环境。晓诸是一个8岁的自闭症男孩。他在社会交往方面有严重缺陷。晓诸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该生让老师和家长烦恼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电梯环境中表现出逃脱行为。晓诸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区,只要靠近电梯时便想法逃离。由于现在电梯越来越普及,晓诸的这种行为影响了他的上课和生活。
在上述个案中,评估者根据所得到信息可以形成一个关于晓诸逃脱行为功能的判断:他的问题行为的功能是由直接性负强化来驱动和维系的。对晓诸来说,逃脱行为中止了令他不快的电梯环境。而这种行为及其功能,由他直接实施而无需通过他人的中介。
第二,B型直接性负强化,即特殊需要学生通过问题行为而直接中止或者减缓自己生理和精神方面的痛苦。强强是个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少年。在家里,强强是老二,他的哥哥在一所全国重点大学读书。强强的妈妈希望他像哥哥那样有出息,因此想把强强送人一所较好的中学读书。在学校里,强强因为跟不上班里其他同学,因而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发展到后来,强强每次在考试之前睡不好觉,身上出冷汗,耳中出现幻音。在期末考试期间,有好几次老师发现强强用笔尖扎自己的手臂。老师问强强为什么这样伤害自己,强强说不这样他就怕得受不了。
可见,强强的自伤性行为是由直接性负强化来驱动和维系的。强强在用笔尖扎自己手臂后,会因为手臂的痛感而暂时忘掉了内心的焦虑。这好比他用笔尖扎手当作针灸疗法,由此达到逃避心理痛苦的目的。强强的这种行为及其结果,是在旁人不注意的环境中发生的。换句话说,这种自伤性行为及其避苦功能,是无需以他人为中介的。
总之,形成一个关于特殊需要学生为什么表现出各种问题行为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功能性评估的基础上认识和理解了问题行为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制定一个功能性行为干预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