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慕梅魏2p 2019-11-18 09:37:03 引用
丽丽很想嫁给她的大老板,因为他有名又有钱。她到处打听,想要了解老板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当她观察到跟老板约会的女孩子都穿红色裙子的时候,她就常常穿红色裙子,希望能够吸引老板的注意;她看到那些女人大部分都留着长头发,于是也把自己的头发留长;她听到老板在办公室听爵士乐,于是去购买爵士乐光盘在办公室放,虽然她喜欢的是古典音乐。通过对各种细节的关注,丽丽把自己打造成了她认为会吸引老板的那类女人。但是,老板最终却爱上了一个喜欢穿牛仔裤、听流行音乐、头发剪得短短的活泼女人。丽丽在心里纠结得咬牙切齿:我到底哪儿做错了?为什么老板会选她,而不是我呢?
晓云也有类似的经历。她把自己打造成男方会喜欢的女人,并成功地嫁给了心上人。但是结婚后,她却发现自己很不快乐。她这才明白,自己并不爱丈夫,婚前真正吸引她的只是丈夫外在的名誉和高收入。她常常问自己,很多人羡慕她嫁给条件这么好的丈夫,为什么自己还不知足,为什么不能就这样继续过下去。
其实,申请一所欧美著名大学的过程和相亲很相似。当申请者想尽办法要把自己打造成自认为学校想要的学生时,常常会惊讶地发现最终被“录取”的人完全超出想象。或者申请者想尽办法“入门”了,却会发现自己跟学校“不匹配”,然后内疚地责备自己不知足,劝自己要珍惜机会,继续坚持走下去。
在申请者和学校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很多结果都不是公式化的,不是凭数字能决定的,而是一个“相配”和互相吸引的感觉起决定性作用。中国传统的门当户对,还是有道理的。过了“门槛”以后,就需要看其他内在的品质是否匹配了。
在“相亲”的过程中,当周围的人催促孩子要去哪里就读、去哪个国家、去哪里工作时,申请者自己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吗?要是他对自己还不了解,别人如何帮助他呢?要是他懵懵懂懂就被推着“入门”了,以后是否会怪罪别人只知道逼他前进,却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呢?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孩子听话,给他们灌输知识,帮孩子进入名校,做我们要他们做的事业,跟我们喜欢的人结婚,而是做一面真实的镜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然后让他根据对自己的了解,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