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小雨点L 2019-10-12 10:17:04 引用
那些能力不够的父母与孩子们之间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这些父母总是太过着急,自身情感不健全,难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由此一来,这些孩子与他人形成健康关系的能力就被损害了,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而且,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是在与他人相处时有困难,就是怀疑自身。这表明,我们或多或少都可能成为我们父母的样子,用父母教养自己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总会有人说这句话,“简直不能相信,我越来越像我妈妈”。
在心理学领域,个体如何与外部世界形成关系以及个体如何感受自身,依恋理论依然很重要。然而,理论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归纳系统。在成长早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确实会形成强烈的、难以磨灭的印记。但是人的一生有无数的可能性。即使是那些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们也有可能在经历中逐渐成为坚定的人,比如遇到一些可靠的成年人愿意张开羽翼为他们遮风挡雨,给他们带来温暖、依靠和支持。而原本有安全感的孩子有可能因为不幸的遭遇而成为没有安全感的成人。父母的教养模式确实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但不可否认,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不可控不可预见的因素也能影响孩子。要承认“不可控”三个字真的有些痛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早期的经历如何,我们都可以改变自身。
有充分的研究表明,焦虑的潜在结果是思想僵化。父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运用某一特定的育儿方法或理论时思维僵化。当他们看到别人采用一种与自己不同的育儿方法,而且得到的成果“与预期一样”时,会感到难以接受。我们习惯于评价或是纠正别人,不允许别人有不同,又或者谴责别人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式做事,陷入旧时所习惯的焦虑状态。这种类型的思维定式根植于根深蒂固的恐惧和完美主义,即使披着宽容、善良和无条件爱的外衣。我见过很多父母,孩子一哭就去抚慰,因为他们笃信哭是对孩子的伤害;我也见过很多父母逼着孩子训练,只求在比赛中孩子能获得奖牌去满足父母对“成功”的定位,他们无视孩子的哭声和请求,因为他们自信,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