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教育

右脑教育 

中国人对高等教育焦虑的根源

收藏
分享到:

楼主冬寒8ㄧ6 2018-04-19 11:37:04 引用

sqlynnw

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对教育的不同期望,中美对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在中国,对有的高中生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学生来说,高考中的10分可以决定他是继续过着和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还是成为未来在都市写字楼里工作的白领。因而,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里,教育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救赎”的色彩——受教育是摆脱艰辛生活的唯一出路,父母后半生吃苦是不重视子女教育而遭受的报应。在很多中国父母的眼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对其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最直接反馈。在这种潜意识的驱动下,父母就不可避免被笼罩在恐惧和焦虑之中:对失败的恐惧,对自己是否是合格父母的焦虑。这种恐惧和焦虑就如同“莫比乌斯怪圈”一般永无止境。
     两国人在教育心态上的差异,主要根源于资源分配的不同。在美国,地广人稀,机遇众多。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尽量发挥造物主赋予每个人的潜能与天赋来服务、充实社会。而在中国,人才济济,机遇难求,金字塔尖1%的人掌握了社会绝大多数资源,个人或父母的身份和地位是决定社会资源分配的基石。教育系统像是一个漏斗,追求的不是人人受教育的权利,而是为这个社会筛分等级,筛分的工具是冷冰冰的考试分数线。对于广大出身于金字塔基层的中国学子而言,分数的确决定命运。同样,社会也倾向于以考试成绩这种外在尺码来评价一个人,而忽略每个人独特的魅力与内在价值。如此一来,中国父母对教育的恐惧与焦虑就可以理解了。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