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楼主桥依玉※90 2018-03-18 12:37:04 引用
“你怎么做事情这么毛手毛脚?”
“你这个德行到底像谁?”
“你又没完成作业是吧?”
以上这些对话的共同特征是,开头语都是“你”。这样的对话法称为“You-Message”对话法。“You-Message”对话法是直接指责对方行为的对话法。但是,没有谁会欣然接受对方指责自己的话语,即使对方是自己爱着的父母。
所以,美国的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在指出“You-Messag。”对话法的同时,提出了“I-Message”对话法。“I-Message”对话法把主语用“我”代替了“你”,从而在不刺激子女感情的同时把父母的意思传达给他们。“I-Message”对话法的三要素是①问题行为,②我的感情,③结论。特别是在谈论问题行为时,必须要排除对孩子的责备或者对其行为的批评。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父母知道了孩子说谎的事实。
①问题行为:看到你说谎。
②我的感情:妈妈很担心。
③结论:因为说谎不是正确的行为。
不仅对于否定的感情表达,对于肯定的感情表达也是一样的。如果孩子正在看书,那么妈妈可以说“看到你在看书,妈妈的心情真好!妈妈为喜欢读书的宝贝女儿感到非常骄傲”。
事实上,多数人都熟悉“You-Message”对话法。但是,对于“I-Message”对话法感觉比较陌生。父母们认真思考一下,如果认为自己是属于经常使用“You-Message”对话法的,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多多练习并且应用“I-Message”对话法吧。这样,子女与父母之后的相互信赖关系会更加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