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心理

宝宝心理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解析

收藏
分享到:

楼主如何是好 2018-01-16 12:17:05 引用

ruheshihaoa
    攻击性行为心理学家将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任何可以引起恐慌并导致与他人有强烈冲突的敌对行为。攻击性行为可以是针对人或事物在语言上或身体上的冲突,也可以二者兼有,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我们的文化肯定非暴力的社会进取精神,比如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学习经验的过程中,经历一番沉着的、坚定的、克制的努力。事实上,社会化的进取精神与逻辑上有所扩展的主动精神是同义的。然而,我们要关注的是,儿童有时候会把进取(攻击)表达成为伤害他人的敌对性或暴力性行为,或成为儿童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的阻碍。
    许多研究者认为童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的正常表现。从婴儿期到幼儿期这段时期内攻击性行为是稳步增加的,且在幼儿期达到顶峰,之后逐渐减少。因此,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他们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且攻击性行为或许也有一些正面的作用,如帮助幼儿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并与他人交流或向他人强化个人边界。
    一些研究者提出攻击性行为有基因倾向。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家庭环境影响攻击性行为,前提是父母对儿童有暴力行为,这种情况下儿童也会学会以攻击性行为对待他人。另一种可能性是儿童学习了电视或电影中攻击行为的榜样。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幼儿还是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表现出攻击性,父母和其他抚养者还是会面对教育孩子怎样控制攻击冲动的挑战。当儿童因为打别人而被父母打屁股时,他们仅仅接收了种混乱的信息。有研究指出强化是帮助儿童学会非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式,当成人积极强化与攻击性行为相对应的亲社会行为时,儿童将学会更多恰当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现在一种比较流行的强化方法是暂时将儿童隔离。社会学习理论还提出了另一些方法,比如为儿童树立一个以恰当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引起攻击行为的榜样。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