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人

家有老人 

没有找到与年轻人在一起飞的振奋与愉悦

收藏
分享到:

楼主helen-10 2017-05-06 15:37:03 引用

helen-10

近段时间,医院举办青年文化节,其中有一个内容是征文。以秋季天空中成群结队南飞的大雁群为话题,联系工作实际,以如何发扬团队精神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自己命题,诗歌除外,体裁不限。根据院里要求35岁以下青年都要参加。有幸成为这个活动的评委,并负责第一轮筛选。收到三百多篇征文中挑出50篇供其他14位评委进行评选。
    
    一周的时间,看了二百多篇稿子。努力让自己找到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的感觉,甚至是高考阅卷的感觉。每天8小时几乎不停地与医院年轻人一起飞翔在大雁群中,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发现几个写作的好苗子,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好好向年轻人学习,也希望更多地接受年轻人的语言风格,遗憾的没有找到与年轻人在一起奋飞的震撼与愉悦。看着手里一篇又一篇的稿子,常常是十几篇稿子翻过之后,竟好像是阅读同一篇作品。这些征文的稿子,几乎出处、文字,甚至事例都完全雷同。
    
    翻看一篇开头从大雁谈到蚂蚁,谈到1+1>2时的兴奋,很快就被一个接一个相同模式的比喻搞得兴趣索然。可以直言不讳,感受不到年轻人积极向上的心态,感受不到火热的激情。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医院组织护士演讲比赛,所有的年轻护士都踊跃参加,演讲稿《愿做一叶白色的帆》还得了一等奖。这样的经历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还是激动的还能体会到当年写演讲稿时的心情,甚至还能清晰地记得其中的某些片段。可我不理解,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会以这样的心态对待他自己,对待他共青团组织的活动。三百多篇稿子,完全原创的不到十几篇,其余全是从网上下来的东拼西凑。有的更是南辕北辙,所给的作文材料是大雁南飞的团队,却偏偏要说狼的群居生活;有的尽管在联系材料,却让我想起了赵忠祥在用低沉的声音诉说,大雁也叫野鹅,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也跟他中的一些年轻同志聊过这个话题—为什么那么不屑于参加这样的活动,甚至把它当成负担般地在抱怨着。文化的差异,代沟的距离,观念的不同?同时我还想起来此前的另外一些活动,比如摄影,书法,还有专业技能大赛,大多数是被迫着在参与。那么,什么样的活动才能够调动起他热望和激情呢?如果现在没有了网络,会不会如瘾君子失去毒品一样的失魂落魄?精神家园到底在哪里?
    
    能够为此做些什么呢?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