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小豆的妈妈 2013-01-30 09:19:02 引用
心灵确实很重要,可问题是“心灵”是没办法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
“今天我们来练习如何成为一个善良的孩子”或是“这是让心怀变得宽大、丰富的专业课程”,类似这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孩子只有在经历过一件事情后,他的心灵才会成长。
举个例子,比方说有一个夜里发高烧的孩子做了一场噩梦,情绪很不稳定,所以无法入睡。这时,他的母亲一直握着他的手,孩子的情绪也因此稳定了下来,一会儿就睡着了。孩子在有过这样的经历后,就会创造出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不管噩梦多可怕,只要妈妈在旁边将我的手握住,我就不怕了。这个孩子以后可能就会对另外一个人,做出相同的事情来。在另一个人看来,就会觉得“这孩子可真善良啊”。
在自己的经历中,将一些高兴的事情、好的事情、厌烦的事情等分别编织成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以记忆的方式保存下来;或是将这些小故事汇集成一个大的故事。像这样,能够编织和保存这些故事的东西,我们将它称之为“心灵”。所以,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只有去经历一件事情,心灵才能够成长。
心灵虽然很重要,可就算想要去培养一个人的心灵,我们也并不知道该培养什么、怎么去培养。也就是说,“头脑”也好“心灵”也好,都没办法成为教育孩子优先顺序上的第一位。这样一来,优先顺序上的第一位就非“身体”莫属了。
首先要让孩子身体所能感觉到的东西变得丰富起来。如果能将这一点做到位的话,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就不会那么漏洞百出了。
“让孩子每天都走和年龄一样的公里数”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对家长们说的话。让两岁的孩子每天加起来走两公里左右,3岁的孩子每天走3公里左右。这样一边享受和孩子一起散步的过程,一边让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
一出门就让孩子坐车,让孩子骑自行车,或是把孩子放在婴儿车里,这对母亲来说虽然很省事,可这样的话就等于是让孩子没了手脚,以后孩子的体型就会长得像不倒翁一样。我希望孩子的母亲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培养孩子的身体,能够让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热情,而且也会让孩子的感受性变得灵敏,即便是细小的差异也能够立刻辨别出来。其实身体所具有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而且身体也是很多方面能力的基础。
此外,有意思的是,身体具备多种判断能力。
比如说,当人进入到一个房间时,觉得“这房间不错啊”,或是相反的,觉得“这屋子很沉闷”。这并不是经过大脑思考后才做出的判断,而是身体对其产生了直观的感受。将身体的这种判断能力锻炼出来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举个例子,多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使孩子感到心情舒畅,这样做就有利于培养出感受性丰富的身体来。
如果身体的感受性丰富的话,孩子就会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对很多事物产生兴趣。当孩子开始对事物产生好奇心时,渐渐地心灵就会变得发达。心灵变得发达,就会去思考很多问题。这样一来,头脑也会变得发达。从头脑开始培养的话,身体不会变得发达,可要是努力地去培养孩子的身体,心灵和头脑都会变得发达。像这样让孩子身体所具备的丰富能力得到发挥和提高,是育儿的一大秘诀。
因此,请不要再对孩子下这样那样的指示了,应该让孩子进行自主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家长正是因为总是有“想让孩子做这个”、“想让孩子做那个”这样的想法才会变得情绪焦躁。所以只要让孩子遵守“简单务实地育儿,避免失控发怒1”中所说的基本原则,余下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放任其自己做主就可以了。
只要好好地培养孩子的身体,3岁让孩子学特长也好、4岁让孩子学特长也好,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不是去培养头脑,而是培养身体的柔韧度以及感受性等。家长这样做的话,以后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总而言之,让孩子玩耍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