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爱笑的小天使 2013-01-29 17:39:27 引用
有句老话说“小的时候不好管教的孩子,以后就会让家长省心”,反过来说就是,“小的时候好管教的孩子,以后就会让家长操心”。
当然了,不是说所有“好管教的孩子”以后都会变得“让家长操心”。有些性格非常稳重、内向类型的孩子,既听父母的话,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毫不耽误,也有这样的情况。
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应该担心的是那些从小在家长的要求下“去做那个”,或遵守“这么做是不可以的”的命令,顺从父母的意愿成为了一个“好孩子”的孩子。在这些孩子看来,家长已经事先决定好了目标,如果自己不顺从的话,家长就会变得非常严厉,所以只好顺从。
有些家长有比较强的“要求孩子”的倾向,这也许是因为在他们的童年时代也是被父母用这种方式抚养成人的,所以才会有在自己孩子身上采取相同做法的倾向。在前面提到过,现在35岁以下的父母是小时候每天和伙伴们集体玩耍的经历开始大幅度减少的一代。
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孩子们的成长经历都是每天和伙伴们集体玩耍,在一起相处的同时也能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具备了社会性。和伙伴们集体玩耍其实就是对养成社会性进行的训练,在集体之中总有很会玩儿的孩子,还有其他各个方面的榜样,孩子们会主动地去模仿这些榜样,自己来进行尝试。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自己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将很多重要的本领学会了。
如今这个时代,孩子在和伙伴们集体玩耍的过程中将社会性学到手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不去托儿所,那就只能在家里玩儿了。在家中玩耍的话,自然是在家长的眼皮底下。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去在意家长的态度。而且,即便是被带到公园去玩儿,在公园里有1 0个孩子的情况下,后面也会有1 0位母亲像幽灵一样监视着,以确保自己的孩子不会与别人发生争执。如果一个孩子想要将另一个人的玩具拿来稍微玩一下的话,他的母亲就会突然来到跟前,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拿了人家的玩具?这怎么可以呢?”
由于孩子没有得到过同伙伴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的锻炼,长大后就会变得容易去回避与其他人之间的纠葛。而且,还有些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荡秋千时,就会向孩子提出“为什么你就不会呢?给我努力把这个学会”这样的无理要求。
所谓“无理要求”指的是,孩子自己并不想这么做,可是母亲会觉得周围其他的孩子都能做到,只有自己的孩子做不到,是不行的。
以这种方式被抚养大的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后也会有害怕被欺负等等类似这样的紧张情绪。因为必须要让自己去适应这样的环境,所以孩子很少会将“我讨厌这样”、“我们来玩儿这个吧”这样的话说出口。因为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话,不知道会被别人说些什么,而且对这一点也没怎么受到过锻炼。于是,孩子会一边踌躇不定,一边拼命地使自己能够适应并融入到周围的氛围中去,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处世之道并不是将自己的感情自由地表达出来,在与朋友摩擦冲突的过程使自己变得明理懂事,而是认为彼此之间保持距离就能很好地相处下去。孩子会在心中画出一条界线,并且使自己去适应这条线,这只能说是对外部世界逻辑的过度顺应。
以前那些多少经历过一些这种被剥夺自我的教育方式的人们,现在已经成了下一代孩子的家长,所以要求孩子的成长方式像自己一样的人必定会出现。对于这份心情我非常能够理解,不过,家长们可能并没有多少“我一直都是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的”这样的感受和满足感,就进入了育儿的世界。这一点,我觉得家长们还是有所醒悟比较好。
如果自己身上没有这种感受的话,就会经常强迫自己,很难信任他人、放心地将事情交给他人处理。并且如果自己不去做点什么的话,就容易变得不安。家长总觉得没有产生“对孩子不断地要求、不断地鼓励”这种“正在照料孩子”的感觉,因此自己就会变得十分惶惑,也就容易产生所谓的“过度干涉”。现在的母亲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倾向。所以说,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必须将自己完全地解放出来。比如,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将抚养教育孩子的辛酸倾吐一空,这样身心就会变得很轻松。其实,观察孩子对于母亲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