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心理

宝宝心理 

孩子自然会区分出父母的角色,并且会一直向着被娇惯的方向发展。

收藏
分享到:

楼主天使爱美丽77 2013-01-22 10:38:20 引用

taozuw2

    上世纪80年代,不去学校的孩子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当时孩子们不去学校的原因,有两种情况。
    一方面,学校拘泥于“校园里无法容纳某种类型的孩子”这一僵硬的逻辑,从而没办法抑制欺负学生事件的发生,这是学校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家长抚养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些过于神经质,从而导致孩子的抗压能力非常差,这是家庭内部的情况。
     像后者这种“家庭教育明显存在问题”的孩子中,有大部分都是父亲总是批评孩子,从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相反,母亲非常娇惯孩子,无论孩子要求什么,母亲都予以满足的组合。孩子总是没完没了地跟母亲撒娇,而父亲在他看来很可怕,所以一直躲着父亲。孩子会像这样区分出父母的角色,并且会一直向着被娇惯的方向发展。
     在有些家庭中,孩子可以跟父亲撒娇,父亲有时也会变得很严厉,母亲也基本上和父亲一样,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孩子得到锻炼,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虽然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替孩子完成,但是当孩子遇到只能靠他自己的情况时,孩子的社会性就会被培养出来。
     当孩子看到家长所做的事情时,孩子会感觉到隐藏在背后的道理和逻辑,并且会将它积攒在心里。假设说,孩子的父母比较感情用事,经常会吵起来。“为什么爸爸妈妈会这样经常吵架呢?”孩子越小就越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样的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想:“是不是因为我自己不好呢?”
     父亲对母亲发脾气:“你为什么让孩子这么做,为什么没阻止他?”母亲听后反驳:“我说了他也不听我的啊!”孩子听到后便会想:“父母吵架是因我而起,说到底还是我的错啊。”这就是孩子费力地把前因后果看似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后得出的结论。
     有一位小时候被父母虐待、经常挨打的年轻女性,我问她:“你在挨打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她回答说:“为什么我会挨打,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我当时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要是我没出生的话就好了。”站在她的角度来看,要是她不这么认为的话,那么她就没办法接受“自己总是这样挨打”这一事实了。
    人类是一种需要理由的动物。所以,即便是挨打了,也想要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被打”的理由。要是搞不清这其中的原因的话,就只能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不该存在的”。并且会一直以这种方式贬低自己、否定自己、使自己自卑下去。这样一来,孩子会想方设法地去取悦家长,或是逢迎父母、期待获得认可的心情越来越强。父母做事方式背后的道理和逻辑,会以这样的方式将孩子侵吞掉。而且,还是以扭曲的形式。
    这样一来,孩子一边让自己变得复杂,一边还不得不去逢迎家长,让家长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孩子。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孩子会过度地去迎合家长。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