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交流会馆 

育儿交流会馆  

对孩子的奖励不能仅仅是物质上的引诱

收藏
分享到:

楼主有时候的天空 2013-01-01 13:39:57 引用

ilnrun2003

      说起奖励,最直接的联想就是物质上的引诱。从孩子的婴儿时期开始,父母们就会不自觉地使用这样的引诱方式。
      四岁的家明和小朋友们玩泥沙,玩得满手满脸脏兮兮。回到家里,却直接坐到沙发上看电视,不肯去洗干净。妈妈将一块美味的蛋糕放到他面前,说:“宝宝乖,去洗手洗脸,换件干净衣服,然后来吃蛋糕。”
      家明闻到蛋糕的香味,就高高兴兴地去梳洗了。
      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式是错误的,尽管看上去有点类似于马戏团里训练小动物的做法。不过,对于年纪幼小的孩子,越是直接的刺激,越容易得到孩子的回应。假如妈妈这时候和他讲爱清洁、保持卫生的大道理,小孩多半会不知所云,充耳不闻。
      即使是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赞美常常也需要物质的奖励。如前文中小祥的例子,小祥的父母除了夸奖孩子爱读书,还同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及时提供孩子需要的书籍,这样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才是完整的。
      当然,对于学龄期的孩子施以物质奖励,不能再像对待三四岁的小孩子一样,而应该更注重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激励。
      一对夫妇想趁着周末与朋友郊游,因为不放心十三岁的女儿独自一人待在家里,于是全家一同前往。
      到了目的地,大人们找到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往茶馆里一坐,就开始打麻将。女儿一人在周围逛了逛,看大人打牌又十分无聊,于是向父母要求回家。
      父母打牌正打到兴头上,又不放心女儿一人回家,就拒绝了这个要求。但女儿实在是太无聊了,站在他们旁边不停地抱怨,众人劝说也没有用。于是,父亲从口袋里摸出钱包,抽出一张一百元的钞票说:“你乖乖坐一会儿,等大家打完这几圈再走,爸爸奖励你一百元。”
      女儿不肯收下钱,也没有停止抱怨,嘴里一直在嘀咕。
      夫妇俩在朋友面前很难堪,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便摆出父母的架子说:“你想回去就自己走,自己到外面找公车去!”
      游玩的地方距离车站还有很长的路程,女儿哪敢自己去找车?见父母态度强硬地责备自己,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结果,大家都没有兴致玩下去,早早地就不欢而散。
      这对夫妇的做法显然非常不妥。他们将物质引诱用在将要进入青春期的女儿身上,而且不顾时间、场合。十三岁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看法已经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女儿一方面认为自己的“正当要求”没有达到,另一方面,在众多外人面前,被父母直接用金钱敷衍,也觉得有伤自尊,因此完全没有按父母期望行事的意愿,即使能够勉强答应,也不会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
      虽然这个事例比较极端,但有类似想法和行为的父母并不罕见。如今在独生子女被家里当成宝贝,而家庭物质条件又大为提高的情况下,用物质来刺激孩子,把贿赂当奖励,是许多父母常常在做的事。我们常可看到或听到周围做父母的人对孩子们说“期末考试多少分就给你买××”、“考上大学就给你买××”之类的话。
      不能说贿赂是绝对无效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种手段的有效性比较高,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方法的父母,不知不觉地会依赖这种简单的方式。
      孩子不是因为“我能做”而去做什么事,而是为了得到某个“奖励”去做。即使最后达成了目标,他们内心也很难产生自豪感。而对自己能力和成绩的自豪,正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基础。
      父母应该认识到,物质奖励仅仅是奖励的一种方式。激励孩子的根本,在于激发孩子做事的动机,让孩子不断进步,并因为自己的进步而越来越骄傲,越来越有自信。想彻底改善孩子的行为,动机应是事先和孩子达成的某种共识,而不是在某一时刻和孩子讨价还价。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