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楼主中唐虎 2012-12-20 09:40:03 引用
虽然中风可分为不同的两大类即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但因它们之间常有共同的病理基础,所以在-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有时可以先为缺血性中风后转为出血性中风,或者先为出血性中风后演变为缺血性中风,也可以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病理变化同时存在。于是在传统的“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分类之外又多了一类中风,我们把它叫做“混合性中风”。
“混合性中风”多数发生在急性中风后较短时间内,因血块压迫、脑血管痉挛或代谢障碍、全身血压降低,或因治疗不当等因素而引起。其病变不是原发的,而是由一种类型继发为另一种类型的病变。如发病早期为高血压脑小动脉硬化,小动脉壁坏死,中膜变薄形成微动脉瘤,一旦破裂即造成脑出血,在病变后期血管中膜胶元成分增加,内膜粥样硬化,使动脉狭窄而血栓形成,导致腔隙性脑梗塞。所以高血压脑小动脉硬化就成为脑出血(出血性中风)和腔隙性脑梗塞(缺血性中风)的共同病理基础,它们两者有可能先后发生,也可能同时并存。又如约1/3的脑血栓形成患者,可以继发出血的病变。早期脑水肿明显压迫病灶周围小血管时使管腔闭塞,内皮损伤。但当水肿消退,侧支循环恢复后,受压的小动脉重新灌入血流,血液从受损的血管壁渗出而并发脑血栓形成后出血。又如因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出血性中风,其中25~40%的病人有可能继发脑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脑梗塞(缺血性中风),这往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
通常典型的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是容易作出诊断的,但在急性期症状不典型时,就难以明确诊断。应当密切观察,当疑为“混合性中风”时,就不宜用全身止血抗凝和血管扩张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