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交流会馆 

育儿交流会馆  

聪明的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而不是强迫

收藏
分享到:

楼主newee2006 2012-12-08 12:37:30 引用

newee2006

      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当然,在孩子身上,不可能天生具有这种自觉性。教会孩子反省的方法,即增强孩子的自我“纠正”能力,需要父母花费力气进行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促使孩子反省,并不等于强迫孩子认错。学龄期的孩子正处于自尊心发展的阶段。强迫他们认错,甚至因大人认定他们“犯错”而施以打骂的话,往往会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诱导的效果远比直接的批评要好。
      事实上,仅仅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缺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孩子了解缺点,然后发现自己有能力找出这些毛病,并依靠自己去修正,更能增加他们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勇气。这对他们今后正视自身的问题有非常大的好处。
      一位作家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时候,自家的院子里有几棵大树。父亲要求我每天早上起床都要打扫院子里的落叶。因为早上要上学,我必须很早就起床才能完成这个工作。
      有一天,父亲按时叫醒我,看到我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就说:“既然你觉得早起打扫很辛苦,那我教你一个办法:头一天晚上把树上的叶子摇下来,这样第二天早上就不用起来扫地了。”
      我很高兴有这么一个好主意,一等到晚上,就跑去使劲地摇那几棵树,希望把叶子全摇下来。
      果然,地上铺满了叶子。我想明天这棵树应该就不会再有落叶了。于是,我仔细把叶子扫干净,很安心地去睡了。
      谁知道,隔天父亲仍然一大早就把我叫了起来,叫我到院子里打扫。
      我满腹疑惑地起床,走到院子里一看,地上的落叶不比以往任何一天少。原来,前一天晚上扫的落叶,并不能代替第二天还会继续落下的树叶。
      此后,我便很勤劳地天天早起,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长期坚持的结果,是我长大之后,对于克服自身惰性的能力感到非常骄傲,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获益匪浅。
      偷懒取巧是人的天性,但不是不可救药的大毛病。如果这位父亲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强迫孩子每天早起,做不到就加以打骂,相信这个孩子只会把打扫当成负担,而且对做家务越来越反感。
      如果只是空泛地讲述大道理,孩子可能在当下会遵照执行,内心却未必能产生共鸣。而通过直观的事实让孩子自己体会,他们必定印象深刻。聪明的孩子还能有更深的领悟。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孩子生活习惯上的毛病,多数父母都有耐心慢慢解决,但是对于孩子的“闯祸”行为,父母就常会一时激动,做出不恰当的处理。
      事实上,孩子因为生活经验不足,处理事情欠妥当,做错事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时还是因为好心而做错了事。因此,当问题发生时,父母先要克制“惩罚”的;中动,务必先了解孩子做“坏事”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帮助孩子找出问题症结,同时避免伤害到孩子脆弱的自尊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某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同学,他立即制止了这个学生,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该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谁知陶行知看到他,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给你的奖励,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该学生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你的奖品,因为我让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学生有点不知所措。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对抗的勇气!”
      这个学生非常感动,哭着对陶行知说:“陶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陶行知不是直接指出那个学生行为的失当之处,而是巧妙使用诱导的方法,让那个学生坦承自己的问题。由他自己反省这个错误,既不伤孩子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尽管大家都知道,孩子犯错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加以教育,但在实际问题发生时,许多父母会难以控制地说出伤害孩子的话:“你总是这样!”“真丢人!”“这孩子怎么这样?”除了加深孩子的罪恶感,这些语言无助于从根本上纠正孩子的问题。
      不论如何,促使孩子反省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发现缺点来改正缺点,找到正确的处事方法,特别是促使他们这么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惩罚或打骂是手段不是目的。既然如此,如果可以避免使用容易伤及自尊的手段,就应当选择使用更好的方法。
      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既能避免这种错误,又能从另一个方面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令他们相信“我是有是非观念的人”、“我不是坏孩子”、“我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