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交流会馆 

育儿交流会馆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不能真正明辨是非的混乱阶段阶段

收藏
分享到:

楼主毛妮子 2012-11-24 13:12:02 引用

fguigirl

       六到九岁的孩子,才刚开始学到一些概念和技巧,有了逻辑思维的萌芽,能迅速地针对问题作出回答,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对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并不清晰。此时,他们刚进入学校,开始社会化活动,与同学和玩伴的互动程度高;他们喜欢模仿,但不一定对模仿对象行为的正确与否有准确的判断。
      当孩子处于不能真正明辨是非的阶段,父母有责任帮助他们建立思考框架。这有助于逐步形成他们的思考体系。当然,父母所提供的,仅是必要和善意的帮助,而不是用父母的个人意愿,去取代孩子自己的思考。
      针对这个问题,无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会警告父母:必须尊重孩子自己的思想,不要让孩子产生依赖,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于是,问题又出来了。一些自认开明的父母往往无原则地放开双手,以为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考和行动能力。但事实上,尚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思想尚未定型,对事物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是非的概念都还处于建立的过程中。他们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能力思考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不能处理好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把过多的问题抛给他们,有时会让他们感到困惑。
      天源的妈妈一直努力为天源创造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只要是与天源有关的事情,她都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让他自己作出决定。从天源开始念幼儿园后就一直如此。
      “你要这件白色的衣服,还是那件蓝色的?”
      “这是奶奶给你的钱,你自己决定怎么用吧!”
      现在天源已经开始上小学了,天源妈妈认为他可以做更大的决定。
      “你愿意学习才艺吗?想学绘画还是乐器?”
      “你觉得学钢琴好,.还是电子琴好?”
      天源愿意学乐器,只是因为班上有好几个同学都在学;他选择钢琴,也只是因为这种乐器看起来很气派。然而实际上,他对这些并没有太大兴趣,也并不清楚绘画或乐器对他的未来会有什么影响,更不了解钢琴与电子琴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学习乐器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每天在钢琴前坐上两个小时,反复弹奏枯燥无味的练习曲,很快就令他感到厌倦了。当他表示要放弃的时候,妈妈只是对他说:“你真的想好了吗?要不要再考虑几天?”
      “喔,那我再想想。”
      几天后,天源的决定还悬在空中,他仍然有一搭没一搭地练琴,直到爸爸忍不住说:“如果你真的不喜欢,就不要学了吧!”天源这才终于如释重负。
      此后,每当需要作决定的时候,天源都会请爸爸帮忙。
      妈妈很不明白,多年来坚持培养天源的独立精神,为什么他对于自己的事情,却还是要依靠父母“下命令”?甚至依赖性反而增强了。难道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吗?
      天源的妈妈不知道,不断地独自面对问题,让天源感到非常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对未知的事物感到陌生时,却必须自己下决定的精神压力,也有不确定决定是否正确而产生的疑惑感。
      天源学习钢琴的决定,客观来说,其实是一个失败的尝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却一无所成。而这个由他自己的决定所带来的失败,对天源的自信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也因此对自己的思考能力产生了怀疑。
       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天源年仅七岁,他脑中的知识和处理事情的经验,尚不足以支撑他面对所有与他有关的决定,而且他不知道作了这些决定后,会演变为什么样的结果。因此,所谓的“独立思考”,对年纪尚小的孩子而言,就成了一个不小的负担。
      那么,如何衡量应该让孩子做哪些决定,而哪些决定需要父母的深度参与?我们的建议是,孩子们要做的决定,应该和他们能够承担的责任相等。例如:七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做主,决定如何支配零用钱,购买他喜欢的图书,但他还不足以自己判断应该上公立小学,还是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
      父母有必要把事情的状况和做决定的后果明确地告诉孩子。用简单的例子来说:“学习绘画能够让你画出好看的图,也能提高审美品位,但不一定能让你变成画家;如果想有点成绩,你必须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花在这上面。”
      只有当孩子知道自己具备充分的条件,足以应付自己的决定所带来的挑战时,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才会得到提升。
      九岁的仪萱突然对花花草草产生了兴趣。她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些玫瑰和向日葵的种子,种在自己房间的花盆里,天天浇水,还请父母帮忙找肥料。仪萱的父亲认为,单是养几盆花、等着花开,未免太简单,不如借这个机会,让女儿多学习一些植物学的知识,同时提高她的观察力。
      于是,仪萱爸爸建议女儿为花写日记,定时比较玫瑰和向日葵的异同,把花盆分别放在阳光充足和阴暗的地方,记录叶子所产生的变化以及生长的速度,观察修枝对植物的影响等。
       当仪萱按照爸爸的提议,把看到的变化记录下来后,爸爸又说:“这样没有什么价值,不能提高你的植物学知识。”所以爸爸帮仪萱做了几个表格,要求她每天按时填写表格上的项目,最后再由爸爸检查,挑出记录里的疏漏。
      爸爸在这件事情上的过度关注,让仪萱非常紧张。为了赢得大人的喜爱,她硬着头皮装出很投入的样子,每天机械化地观察和填表,默默地忍受着。终于等到玫瑰花全部开放的时候,仪萱以“彻底结束了”的态度,迫不及待地结束实验。从那次经验之后,仪萱不但对植物丧失兴趣,对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也避而远之。
      仪萱的爸爸非常注重开发女儿的潜力。他认为,用自己的知识为女儿提供各种指导,既是表达对女儿的支持,也是种通过嗜好来培养能力、增长知识的良好途径。其实,仪萱的爱好非常简单,但是被爸爸复杂化,而且被赋予了“深意”,这让她感到不堪重负,所以不自觉地产生了叛逆心理。仪萱的爸爸揠苗助长,虽然出发点很好,却没有好的结果。
      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孩子愿意独立思考,以及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思考后的结果;不必把每一件小事,都当做是教育孩子的契机。
      仪萱的爸爸在看到女儿对植物有兴趣的时候,想引导她在自然科学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验。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对花草的兴趣,可能多半来自对美丽花朵的直观感受。仪萱的爸爸犯了操之过急的错误,让孩子接受过多学术研究性质的、较为枯燥的东西,而孩子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尚未达到这个层次,因此对这类工作难以胜任。此时孩子已经感觉到了压力,但家长并未及时加以缓解,还越俎代庖,同时又施加更多的压力,这使孩子进一步感觉到自身能力与家长要求的标准有差距,所以一方面对这项繁杂的工作全无信心,另一方面更对这项工作产生反感。如此一来,要让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非但没达到,反而出现了回避问题的负面效果。
      “因势利导”、“寓教于乐”固然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但父母期望过高、介入过深,只会令孩子反感。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家长表现出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关心,适时提供一些帮助,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做完一项工作,这样,他们才会有成就感。成就感是增加孩子自信的重要因素。享受到获得成就的快乐,孩子才会对这项工作产生更大的兴趣,愿意去解决与之相关的更多问题。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