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lteicpwc 2012-11-19 15:12:15 引用
我们在念中学时,课程作业不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一般在学校的自习课上就可以完成。老师引导、鼓励我们阅读报刊和课外书。那时同学们的家庭大多比较贫穷,购买课外书、订阅报刊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小的经济负担。老师并不强行让我们订阅报刊,但是出于兴趣,同学们还是订阅了许多报刊。我在初中时,订阅了上海的《少年文艺》和《青年报》,还订阅了《红旗》杂志<党中央机关刊物,相当于现在的《求是》杂志)。我不是班干部,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我订阅《红旗》杂志不是为了政治表现,纯粹是出于对理论的兴趣。一个初中生读《红旗》杂志,只能是似懂非懂,然而这种阅读对我还是有好处的。初三时我们班一次政治考试,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得了5分(那时实行五级计分,最高分数是5分)。因为我的答题用了《红旗》杂志上的例证和材料,内容比较丰富,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红旗》杂志上有文章把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鄙称为“艾克”,我在答题时也用了这个称呼。我们初三的政治老师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张树人,他的一只假手上总是戴着洁白的手套。
唐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我是那时第一次在《红旗》杂志上看到这首诗的,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45年后,我写《美学十五讲》时想到这首诗,把它用在第一讲的结尾处(该书200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第10次印刷;繁体字本由台湾五南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纽约有售,但很快售完。2008年6月我访问纽约时,纽约华人社团举办了“凌继尧教授美学座谈会”,美国《侨报》、《明报》、《世界日报》作了报道)。
上初中时,我们的教室里有一个阅报栏,张贴的是《人民日报》。1 959年3月23日,郭沫若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我就是在教室的阅报栏里读到这篇文章的。虽然不能都读懂,但是文章还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