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楼主dqa9rj52 2012-08-26 17:36:10 引用
老师这个职业并不轻松。他们一方面要肩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另一方面也要面临生活、晋升等压力。虽然老师们在主观上都知道应该对所有的孩子负责,但在客观环境的压力之下,再加上精力有限,无法对每个孩子都给予同样的关爱。
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老师们都不应该忘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老师给予他们的影响是父母和社会永远无法替代的。既然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就有必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即使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人才,也不能不对孩子健全的人格负责,更不能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阴影。孩子的健康成长,老师有一份责任。
而做家长的,有时也需要了解和体会老师的具体情况,保持和老师的沟通。毕竟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双方面的事,有些方面要以家庭为主,有些方面要以学校为主,双方合理地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让孩子获得平等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得到老师关注的权利,老师们应该给予所有孩子同样的关注,以及得到表扬和奖励的机会。其前提在于,老师必须要摆脱自己的“势利眼”;这里的势利眼,不光是指某些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家庭条件、父母的地位来区别学生,也有根据学习成绩或表现来区分的。而这种区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间接的会在孩子心中留下老师“不公平’’的印象。这样的老师在破坏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是破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小波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不讨老师和同学的喜欢,是大家眼中的“劣等生”。常常受到批评的小波一点都没有改进,反倒越来越桀骜不驯。
进了初中,因为换了环境,小波的表现看起来还不错,不迟到也没早退。
这一天,一个星期的学前教育结束了,老师给一些测验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奖状。小波按照以往的经验,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大,也就显得分外心不在焉。忽然,他听到老师在台上喊自己的名字,小波惊讶地走上台,从老师手中接过“最佳表现奖”的奖状。他几乎不敢相信,这个赞赏也可以属于自己。
惊喜之余,小波把新的环境当成一个与过去完全隔绝的新开始。曾经令周围的人十分头痛的小波似乎换了一个人,课堂上不再和同学打闹,下课后按时回家,认真做功课,学习和操行上进步都非常大。
客观的现实是,现在的中小学校里,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来考核老师的工作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身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老师们也常常不自觉地以成绩、听话等指标来衡量孩子,给孩子划分等级。老师们会对优等生好一点,对普通学生差一点,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恶言相向,甚至放弃一些“无可救药”的学生,以便集中精力让好学生考出令自己骄傲的好成绩来。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更何况,应试教育只是针对考试设置的,在应试教育中表现不佳的学生,未必就在别的领域无所建树。从理论上来说,智力正常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人才,因此老师要先在自己心里根除不合理的“等级观念”,在学生面前尽量避免用“好学生”、“坏学生”、“优等生”、“劣等生”来形容他们。事实上,要满足孩子们的这种愿望,未必是多困难的事,只要老师细心一点,在一些细节上花点心思,就可以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