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心理

宝宝心理 

知识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幻想

收藏
分享到:

楼主lvz170 2012-08-26 17:13:10 引用

whbtle1ty
      
      有一个在教育界流传很广的故事:某位老师给学生出了道题目——雪化了之后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是水”,得到了老师的赞扬,有学生答“是春天”,却被老师打了个大又,因为标准答案是前者。不管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如何,至少反映出了目前不少人对僵化的“唯标准答案是从”的担忧。
      一切问题都要跟着标准答案走,过度强调“规范”、“统一”,长期处于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们的个性被抹杀、思想被束缚,还有不少人变得胆小怕事,不敢轻易回答问题,怕说的答案不合标准,被批评为“犯错”、“不聪明”。这不仅是在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更是在口坏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从人类的科技发展历史来看,任何的发明创造都是跟未知的东西打交道,事前没有标准答案可言;而且想不犯错误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成功几乎都是建立在失败、犯错的基础之上。
      要让孩子从“标准”的束缚走出来,先要让他们摆脱掉怕出错、怕丢脸的心理。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教了《七色花》的课文:一个小女孩迷路时,得到了一朵七色花,每一片花瓣可以满足一个愿望。女孩用第一片花瓣带自己回家,用第二片修复了被自己打碎的花瓶,用第三片去了北极,又用第四片从北极返回,用第五片要来全世界的玩具,又用第六片把玩具都还回去,最后用第七片让一个瘫痪的小男孩恢复了健康。
      生字讲完之后,老师让学生们讨论哪一片花瓣使用得最有意义。按照教育手册的设计,这篇文章是为了让孩子们懂得帮助别人才是最有意义的事。然而,头一位同学的发言就走偏了方向,他认为去北极旅行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因为普通人都不会有这种冒险的机会,现代的北极科学考察队不是也得到大家的尊敬吗?
      老师很温和,没有马上制止他,也没有强硬地引导他从道德层面去考虑问题,而是先称赞他说得有道理,然后对大家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管同意不同意他的看法,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学们也跟着动起脑筋,纷纷站起来发言,各抒己见。.
      经过一阵热烈的讨论,孩子们最终和老师统一了意见,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又符合教学精神的答案。
      孩子的思考能力是非常可贵的,即使老师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也不要立即否定,不妨先问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弄清楚孩子的思路和理由,再来引导他们。如果孩子确实言之成理,老师也不必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
      教学除了要有教无类,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平等的机会外,还需要发挥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事实上,也只有敢于张扬个性的人才会有独特的创造力。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学龄前期的孩子是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观察力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不是太关心同伴的想法,而是自己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但是到了学龄中期,他们的理性思维迅速发展,这时,他们会开始追求认同感,喜欢模仿,能自觉地压抑自己的个性,追求共同性。在这段时间内,他们的自信心会遇到来自内心的障碍。
      老师让孩子们制作海报。某一组的同学找来几个海报的范本,挑选了他们认为最漂亮的样式一一尝试,效果果然很好。
      在听到很多人的赞扬后,其他几个小组的同学也不再去查资料,而是跟着他们的样子做。最后,各组设计和制作的海报都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毫无新意。
      老师看到了这个现象,首先表扬了后面几个小组的孩子肯用心,善于模仿,然后话锋一转,说道:“设计需要的不是模仿准确,而是要强调独特和创意。大家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力求和别人做得不一样才对。”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重新调整了思路,第二次拿出来的作品就有了不同的风格,而且他们经过一番深入思考和学习,海报的内容和装饰水平都大有提高。
      相对而言,学龄中、后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引导,需要老师鼓励他们表现个性、脱离“统一”的思维模式,启发他们的思维。当然,在发展孩子个性时,也要避免另一个极端,注意不要让某些孩子刻意地追求怪异,或是过于骄傲和固执己见,不听从别人的建议。
      因此,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时,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特殊的,同时要让他们意识到别人也是特殊的个体,要尊重别人的意见。老师们可以有意识地制造一些集体讨论的机会,发掘一些创造性的话题,让孩子们一起想象、幻想和创造。
      有思想的孩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自信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取更多的成就。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