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戏圈

亲子游戏圈 

让孩子亲自参与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收藏
分享到:

楼主清清小百合 2012-08-26 15:36:18 引用

xukoo2005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是在现实当中,长期以来,老师和父母们往往对接受法运用得更多,这就造成了人们常说的“填鸭式教育”。好在近年来,发现法的运用也开始增多。这种方法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信,也能给学习带来更多乐趣。
      爸爸教六岁的孩子学习一篇文章——《春天来了》。他没有先让孩子读书、背课文,而是先让孩子按自己的理解,画出他认为能代表春天的东西。
      孩子说,奶奶教过他一个歌谣:“五九六九,河边看柳”,说是过了六九,柳树发芽,冬天就过去了。于是,孩子画了一棵柳树。
      爸爸就把文章给孩子看,教了他几个生字,问他那幅画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文章中描写了春暖花开、燕子归巢,孩子于是在画上加上了红花、绿草。可是他没有见过燕子,就随便画了一只小鸟。
      周末时,爸爸妈妈带孩子去郊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一家人玩得很开心。爸爸又问孩子:“春天还有什么?”
      孩子说:“我知道了,春天还有吹在脸上的暖风,还有温暖的阳光,还有田里耕地的人,还有穿着漂亮衣服跑来跑去的小朋友……”
      回家后,爸爸又拿出朱自清的散文《春》。尽管这篇文章生字更多,内容更深奥,但六岁的孩子一点也不觉得厌烦,在爸爸的讲解下,居然读懂了一大半。大人都夸奖他是个聪明的孩子,而孩子有了信心,又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习的兴趣大增。
      上文中的爸爸用活泼教学的方式,让孩子对文章产生了兴趣,又让孩子通过他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对需要学习的概念产生了更深的理解。这时再趁机增加学习的难度,孩子非但不会抗拒,反而因为和自己的体验有相通之处,非常乐于接受。
      参与式的教学活动,无疑是让孩子更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内容的好方法。
      初中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老师为学生们讲解《红楼梦》的节选篇章《黛玉进贾府》。同学们都听说过《红楼梦》这部名著,有些学生看过小说,有的学生看过连环漫画,也有的看过电影电视。大家都说,《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真是太复杂了,越看越弄不清楚。
      老师便给学生们规定了一个课外作业,让他们回去做一份族谱,把至少三代以内的亲戚关系都写进族谱里,还要做成树状图,并做出连线,注明亲戚之间的称谓。
      同学们回家之后,问父母家里的亲戚关系,父母有时也记不齐全,还要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请教。
      交作业的时候,大家发现,原来大部分同学的家里也有非常多的亲戚,只是有的亲戚平时很少来往,但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复杂。
      如此一来,大家对《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便不觉得复杂了,理解起来也更加顺畅。
      除了让孩子产生兴趣外,参与式学习也能让学生自发地解决疑难问题,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样比老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老师想给孩子们讲解一些法律知识,但那些枯燥的条文很容易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同学们办了一个模拟法庭。大家先备在父母的帮助下,推荐选取案例,然后在老师的主持下,选定两个作为开庭的“案件”.然后分配角色,有的学生扮演法官,有的扮演律师,有的扮演被告、检察官,有的扮演证人。
      开庭之前,大家认真做了准备,进行了调查,并且准备了不少书面材料。在法庭上,参照正规的诉讼程序,同学们不仅拿出了起诉书、证词、辩护词,还引用法律条文进行了认真的辩论,最后由法官宣判结果。
      学生们因为要亲身参与,而且在“法庭”上不能让对方抓到自己的漏洞,所以事先对法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可能被质疑的地方更加留意。这样一来,他们不但对主要内容理解得更清楚,还掌握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记忆上自然也非常牢固。整个课程下来,达到了老师预期的效果。
      老师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再经过共同的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对孩子的启发与指导可说是同时进行。孩子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即使学习有难度,他们对知识和老师也不会排斥。
      在实际操作当中,启发的方式可以分为言论式和视觉式。两者相比,视觉式更为直观,对接受者的理解力要求较低,更能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因此也更适合用于学龄儿童。
      需要注意的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以前没有遇过的问题,需要时间思考。如果因为活动本身占用过多时间而没有让学生反思和讨论,将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无论时间多么紧张,即使活动没有做完,也应该及时中止,以保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