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教育

右脑教育 

幼儿教育成为享乐教育

收藏
分享到:

楼主家住台园 2012-05-31 10:12:35 引用

changgirl
    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存在方式是从教育的享乐角度提出的,它呼唤让幼儿从教育的对象成为教育的主人——这里的主人不是主体,主体更多是传统教育发展意义上的术语,它偏重于理性的、目的性的含义,而游戏——享乐情境中的人却更倾向于一种陷落的、沉迷的存在,恰如迦达默尔所说的“游戏无主体”,这里的人是忘“我”的。在“我”与“忘我”之间转换与共在,就是这种教育观的实质。。
     享乐并不应该理解为纵欲,纵欲是单一需要的极端发展而造成的需要的失衡状态,享乐却是要体现一种整体需要的完善,消除了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群体、理智与情感等等各种极端的对立,它是人的一种审美状态。相对而言,如果把教育对发展的关注视为教育的功利层面,那么教育作为游戏——享乐而存在则是对前者的消解,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教育的真实,教育在这两种意义和状态中存在。作为游戏——享乐方式存在的教育有以下两层理解。
     一是幼儿学会从教育中获得享乐。享乐不仅是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能力。“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有时是公开的,有时局限于沉迷想像。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更加严肃的责任;这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对心灵习惯的永久的影响。”杜威所言的“休闲活动”“按英文原意是恢复精力的意思”,即游戏。为儿童提供游戏是教育最严肃的责任,是“对心灵习惯永久的影响”。当然,他主要论述的是学龄儿童的教育,事实上,幼儿教育为儿童提供游戏应该是更为严肃甚至是至高无上的责任,这是幼儿年龄的阶段特征所规定的。然而在现有的教育中,享乐——人的这种天然能力却面临失去的危险,因为教育始终在拒斥和蔑视享乐,把行动的结果(知识的、规范的)放在视野的中心,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为发展的信念。
     二是教育本身应就是一种享乐。享乐并不只属于实体性的游戏活动,人的享乐是多样化的,这源于人复杂多样的需要,这些需要从生命早期的混沌一体到慢慢分化,形成与整个社会文化相同构和互动的需要系统。纯粹游戏的需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慢慢缩小了显在空间,但个人游戏精神的成长和保留却形成了人对生活的享乐态度——注重过程的体验,消解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如果说儿童探索是为了自己的乐趣,帮助别人是为了同情,涂鸦是因为想表达,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以享乐的方式存在着的,是其内在价值的实现,与发展相共存。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那种外在的、强制的成分。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