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心理

宝宝心理 

布娃娃在游戏中的角色定型化

收藏
分享到:

楼主丫丫怡子 2012-05-30 14:10:25 引用

cmqopfmum
    与别的玩具相比,它是“人”,具有人的形象,在游戏中引发虚拟的人际交往。柔软、乖顺的特征使得它更多是充当一个弱势角色,需要照顾和安慰。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会发生什么呢?这是一个无比辽阔的空间,任由游戏者想像和体验。在儿童和布娃娃的交往中,个人的经验决定了游戏的内容和游戏闪烁的情绪色彩,他们会将自己经历的一切反映到这种虚构中去。它是一个“孩子”,它会饿,会哭会笑,会生病,会喜欢喝牛奶,会盼望逛动物园……而他们,可能是母亲,可能是姐姐,也可能是警察叔叔,也许还会是一只饿坏了的小狗,人际之间发生的故事都可能发生在他们和这个并没有生命的人造娃娃之间。在这个游戏中,儿童可能学习到最初的照顾和帮助,体验到最早的怜惜和亲密,也可能表现出最早的捣乱和虐待,体验到滑稽和残忍。布娃娃是“他人”,同时又是自己,是儿童创造的他人,是另一个自己。一切发生在自我之中,是儿童自己创设了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使自己和他人遭遇。
     重要的是一切场景是由儿童自己设计的,他们是事实上的主宰者,娃娃只是一个玩偶。儿童创造了娃娃的生命,然而他们又认为它自有其生命,认为一切游戏中的情节都是理当如此。他们将自我主动作为一个客体看待和要求。他们安排它,同时又接受它的安排——是接受这种关系的安排,这种自我内部发生的互动导致了主我和客我的分化,是主体性发育史上关键性的步伐。布娃娃——这个假想的人在构筑儿童自我的过程中是一个转换的环节,儿童将自我的生命灌注在一个人形的物质实体上,使这个物质实体获得了生命力,同时将自我的生命赋形凝固在物质实体上,使其分享了物质实体固有的恒定性和坚固性,主我和客我可以面对面的、感官直接感受和发生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将这种活动内化,抛弃作为中介的物质实体而在意识中完成主我和客我的对话。
     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在游戏中对玩具的使用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洛(Lowe,1975)针对幼儿的自由活动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假想游戏中,男孩较常使用男性刻板化玩具(如汽车、拖车),女孩也是常使用女性刻板化玩具(如洋娃娃、刷子)。另一些研究者也指出( Sutton-Smith,1979),在假想游戏中,女孩表现出对以家庭为中心的偏好,如洋娃娃、礼服、化妆品,而男孩则倾向于反派和较危险的主题与情节,而且更常使用汽车和枪;女孩倾向于扮演家庭角色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选择主题,男孩则倾向于参加冒险主题并扮演英雄角色。还有研究者发现( Parten,1933),学前阶段男孩在扮家家酒时只扮演男性角色,而且只要家事角里有洋娃娃,男孩就不会进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儿童的这种玩具性别偏好,究其成因,涉及遗传、个性、环境、社会化等多方面因素。就环境的因素而言,儿童性别差异行为最早衍生自家庭中复杂的互动。社会学习理论学者已证实家长对待儿子和对待女儿不同,他们可能不理会儿子玩洋娃娃,却会鼓励女儿对娃娃的爱护行为。家长的期望从其为子女购置的衣物和玩具上就可以看到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男孩的房间里有较多的汽车,而女孩的房间里有较多的布娃娃。至于同伴、教师以及其他成人,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