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教育

右脑教育 

教师开启儿童智慧之门的措施

收藏
分享到:

楼主胖胖熊的妈妈 2012-05-04 10:37:25 引用

ofzjbaby
    这几天颇为忧虑。班里那些迟迟不肯开窍的孩子,任凭我如何启发也不见爹长进。怎么办呢?看着他们茫然的眼神,感觉到他们很可怜,同时也会感到自己很无能,这种感觉常常刺痛我的心。

     一个教师除了有足够的耐心包容学习困难的孩子,还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开启儿童的智慧之门。

     ——是语言吗?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无数次地领教了来自于家长、教师的语言说教。对这些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空口说教根本不起实质作用,他们很快地会把这一切抛诸脑后。

     ——是课堂关注吗?现在的课堂越来越讲究自主,越来越讲究效率了。一个对课程还处在未知状态的孩子,他的自主又如何开启,成长中真正的效率是什么?很多时候,趣味的学习最多只能唤起他们短时间的注意,却很难激发他们持续学习下去的欲望。

     ——是课外辅导吗?对学困生进行加班加点的辅导有时候还真能见效果。可是这种即时即用的巩固又能真正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呢?

     认真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在一个有聪明的、有经验的教师手里,上小学的几年对儿童来说,就是一所训练思维的学校。教师经常带领这些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田野、树林里、河岸上去。他们也到工厂的车间里去,到实验室垦去,到小加工场去。”

    读了这段文字,我受到启发:是不是也尝试着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生活,去进行这种思维训练课程呢?是不是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从内心自发地产生儿童特有的灵动与疑问呢?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他们心里的疑问流失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能找到他们潜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于是,课堂内外、节假日带学生们走出教室,成了我教育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带领孩子走出门时,在这些我们看似寻常的地方,孩子们一个个都成了有好奇心、喜欢钻研的人。他们随时随地向我发问:这是什么?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揭开自然现象的奥秘,努力找出因果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的不仅是欣赏孩子,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求知的欲火,我的教育视野顿时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在随后的日子里,在春雨浸润中,在春芽勃发中,在夏日海滩上,孩子们变成了真正的自己,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孩子们舒展的心灵让思维渐渐地打开了。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师。他对教育的理解启发了我,让我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出建设性的实践与思考。后来我开始细细地研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读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读魏书生的自主学习,读李吉林的“情境体验”,读李希贵的“为了教育自由的呼吸”,读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读窦桂梅的“为生命奠基”……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书,与自己的实践工作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比中,我找到更多适合我的学生的方法。

     在阅读中,我慢慢地体会到,好的教育,首先要关注儿童亲身经历过的、能触发灵感的、引起共鸣的体验,这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教育。我经常会读到一些与自己有共鸣的实践者,当从别人的书中找到和自己使用过的同样的教育方法时,会产生深深的共鸣,内心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肯定。当读到别人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时,又会从别人的成功做法中拓展自己对教育的新理解,拓宽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于是,认真拜读一些教育前辈的书,读一些名师的书,读一些对教育生活有启迪的书,成为自己教育生活必需的一部分。

沙发萝蔓果 2012-05-27 23:02:35 引用

wei4t8wkg
    如今,对名师年复一年的阅读,早已成了一种温习和独自的享受。潜读之中,我常想,再也没有哪种学习比这更加有效、更加快捷了。在阅读中,自己不断找到行动的影子,不断提升自己的行动。把这些行动串在一起,构成了我的教育生活。
   1   共有记录数:2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