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楼主飘零的玫瑰 2012-04-07 13:11:51 引用
1.设立行为标准。实际上,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出生就应该开始了。比如,1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他(她)区别,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接下来,再告诉他(她)什么东西是自己的,可以用;什么东西是他人的不能随便拿。只有从小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当有一天环境对孩子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孩子才能尽快适应。不过,教育孩子终归不会是一个完美的过程,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方法得当,在这方面一定可以逐步提高。
2.家长先学习延迟满足。孩子要什么,必须马上得到,想做什么必须马上去做。表面上是孩子不能延迟满足,实际上是家长无法延迟满足。在小倩与家人的互动模式中,家人都习惯了立即满足孩子。所以,作为家长,要学会温柔地坚持,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满足。这就需要家长忍受孩子的哭闹与无理取闹,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3.树立榜样。周围的人是孩子社会性的镜子,喜怒哀乐、是非对错尽在不言中。孩子天生具有观察人的天赋,透过表情、语气、行动去理解事实、真伪。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的行为。哪些是礼貌的,受人欢迎的,哪些是不受人欢迎的。从他人的举止反射自身,孩子也会受到启发。
2.家长先学习延迟满足。孩子要什么,必须马上得到,想做什么必须马上去做。表面上是孩子不能延迟满足,实际上是家长无法延迟满足。在小倩与家人的互动模式中,家人都习惯了立即满足孩子。所以,作为家长,要学会温柔地坚持,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满足。这就需要家长忍受孩子的哭闹与无理取闹,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3.树立榜样。周围的人是孩子社会性的镜子,喜怒哀乐、是非对错尽在不言中。孩子天生具有观察人的天赋,透过表情、语气、行动去理解事实、真伪。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的行为。哪些是礼貌的,受人欢迎的,哪些是不受人欢迎的。从他人的举止反射自身,孩子也会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