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早教0-3的幼儿智力开发

育儿早教0-3的幼儿智力开发 

学学孟母如何教育孟子的故事

收藏
分享到:

楼主zhao8360 2011-11-10 10:31:43 引用

mrtklhs60
    孟 子
     (约前372~前289年)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后,儒家又一个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名轲,字子舆。出生于鲁国陬地(今山东邹县人)。三岁丧父,是在母亲的抚育下长大成人。
     孟母是一位很有见识的贤妻良母,她教子有方,深知生活环境对孩子成长有重要影响的道理。
     据说,孟家早年的住地与一片墓地很近。孟子觉得人们常常来此挖土埋坟,很有意思,每天都学着挖土掘坑。孟母一心想让儿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她感到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很是不利,于是就把家迁到一个市场附近。市场上人来人往,叫卖声不断。孟子天天见到这种情景,也跟着喧闹、喊叫。孟母看到这样的环境对孩子仍然不利,孟母就又将家迁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学校里都是些有学问懂礼仪的读书人。在这样的环境的熏陶下,孟子也开始读书学习了。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道出了家庭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周围的事物,能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天下大儒,孟母的教育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孟子小时候读书,并不是很用心,孟母很犯愁。一次她正在织布,孟子放学回来了,就问儿子:“你近来学习怎么样?”“还跟以前一样。”孟子还很得意地说。孟母非常生气,看了儿子一眼,狠狠举起刀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看到母亲辛辛苦苦织好的布被割断了,又是害怕又是不明白,连忙问母亲。母亲流着泪说:“学习犹如织布,布断了,就废了,学习不刻苦用功,不坚持温故知新,就永远不会长进。古往今来,大凡君子求学都是为了树立名声,获得名望和地位。勤学苦练都是为了增长才干和智慧。你这样下去是要一事无成的。”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也流下了眼泪。打那儿以后,孟子牢记孟母的教诲,常常秉烛苦读,学业进步很大。
     由于孟子对孔子的思想产生极大兴趣,并立志毕生研究它。后来,他为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他把“仁”学发展成为包括政治、道德、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政治纲领。所以他一直为他的“仁政”理论四处奔走。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并认为“得其民者,行天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主张仁义兴邦,反对战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弱小国家拥护,大强之国全不理睬,所以他只好打道回府,结束周游。
     孟子的“与民同乐”、“民贵君轻”等主张,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孟子在后来的时间里,与学生一起整理《诗》、《书》等儒家典籍,总结一生的思想活动,潜心著书立说。所编《孟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永远闪烁着光辉。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