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楼主小法女 2011-10-18 17:29:42 引用
随着人参在中国传统医学上的广泛使用,历史上追求人参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既有打出了“××参药铺”这种金字招牌的药店老板,也有幻想着靠服用人参而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和达官贵人,更有靠采参为生的“绿色黄金”探求者。
采参是件苦差使,进一次山要一两月,不但要防备野兽的袭击,还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再加上“人参精”给人带来的种种神秘感,干采参这一行的人似乎不会太多。但“绿色黄金”的诱惑力太大了,许多采参人都是在“一边拆庙、一边拜佛”的复杂心理支配下,向山林中走去的。那些把人参视为神灵的采参者,在入山前一个月就过上了和尚一般的生活。入山的当天,一大早起来就要用冷水净五体(四肢和头),给神上供,然后才能出发。就这样还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受到神灵的惩罚。
采参不仅要能吃苦,还要有丰富的经验,熟悉山里的地形,了解人参的生长习性。一般在冬末春初趁雪未化时进山,比较容易找到人参。此时在有人参生长处地气较暖,雪往往融化了二尺见方的一小块,一望便知。不过这时人参地上的茎叶还没有萌发,很难确定参龄。因为依传统观念,人参越老根系越发达也就越值钱,俗话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指十六两制)。夏季入山采参,虽然人参的绿叶往往和周围的绿草相混杂,不易发现,但此时茎叶茂盛,可根据叶的形态查明参的大概年龄。
人参有个十分有趣的特点:它的叶子随生长的年龄而变 化。通常刚刚由种子发育成的幼苗(一年生),仅在茎上生出一个叶柄,上面着生3片小叶(植物学上称为三出复叶),称为“三花子”;第二年虽然也仅生出一个叶柄,但上面着生的小叶变成了5片(掌状复叶),称为“巴掌”或“五叶子”;第三年后,茎上相对生出两个叶柄,每个叶柄上各生5片小叶,俗称“二甲子”。以后每年(或数年)茎上便多生出一个叶柄,每个叶柄上都是5片小叶,具3个叶柄者为“灯台子”,4个叶柄者为“四品叶”,5个叶柄者为“五品叶”,到具有6片轮生的复叶时,被称为“六品叶”,以后参龄再长叶数也不增加了。
人参在夏季开花,但花比较小,一般一株多年的老参可以开30~50朵花。这些小花都生长在一个长长的总花梗顶部,犹如一把撑开的小伞。每朵小花具5片淡黄绿色的花瓣,并不显眼。
秋天也是采参的好季节,此时不仅仍可根据参叶来判断参龄,还可根据人参果来辨认。人参在8~10月果熟,此时许多扁球形的小红果聚在一起,远远望去犹如一枚鲜红的宝珠,十分醒目。
找到适龄的人参以后,要用特制的骨针或竹针将周围的泥土轻轻挖开,再慢慢地将人参挖出,如果不慎将人参碰伤,哪怕是折损了一根参须,也会大大降低人参的价值。挖出的人参要用湿苔藓小心包好,放入篮内,带回驻地。
东北人参的厄运
人参是特产于亚洲东部的一种五加科植物,目前只有我国东北、河北东北部及朝鲜、苏联有野生人参分布。
俗话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自上党人参绝迹后,求参者的目标自然转向了辽东(即今东北地区)。尤其是清朝以来,出没于东北深山老林的采参者成群结伙、声势不小。由于帝王后妃们对人参格外偏爱,朝廷对采参人也特别照顾,不但发给他们采参的执照,还时常贷款给他们。每一个采参季节后,采参人都要将最好的人参献给皇上,剩下的由朝廷统一收购。据说清初时,每年朝廷收购的人参有7000~8000公斤之多。
虽然东北有比上党广阔得多的土地,但人参并非到处都有,仅生长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东部的山林中,而且人参生长极慢,一棵老山参要生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哪经得住这样大规模的采挖。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东北许多产区的人参大有步上党人参后尘的趋势,于是道光皇帝下令禁止民间私自采参。可是决了堤的洪水如何收得住,朝廷只好派兵入深山搜查和驱赶私自采参者。只有长白山“得天独厚”,由于被视为满族的发祥地,一直列为禁区,严禁打猎和采参,人参才幸免于难。
近代以来,在森林被大量砍伐和采参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野生的人参在东北已成了凤毛麟角,仅在长白山的森林中还偶尔能见到百年的老山参。在河北东北部,虽然也传出过有人参的消息,但更是少得可怜,不值一提了。
因此,人参(野山参>以它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在我国濒临绝灭的现状,被列为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采参是件苦差使,进一次山要一两月,不但要防备野兽的袭击,还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再加上“人参精”给人带来的种种神秘感,干采参这一行的人似乎不会太多。但“绿色黄金”的诱惑力太大了,许多采参人都是在“一边拆庙、一边拜佛”的复杂心理支配下,向山林中走去的。那些把人参视为神灵的采参者,在入山前一个月就过上了和尚一般的生活。入山的当天,一大早起来就要用冷水净五体(四肢和头),给神上供,然后才能出发。就这样还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受到神灵的惩罚。
采参不仅要能吃苦,还要有丰富的经验,熟悉山里的地形,了解人参的生长习性。一般在冬末春初趁雪未化时进山,比较容易找到人参。此时在有人参生长处地气较暖,雪往往融化了二尺见方的一小块,一望便知。不过这时人参地上的茎叶还没有萌发,很难确定参龄。因为依传统观念,人参越老根系越发达也就越值钱,俗话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指十六两制)。夏季入山采参,虽然人参的绿叶往往和周围的绿草相混杂,不易发现,但此时茎叶茂盛,可根据叶的形态查明参的大概年龄。
人参有个十分有趣的特点:它的叶子随生长的年龄而变 化。通常刚刚由种子发育成的幼苗(一年生),仅在茎上生出一个叶柄,上面着生3片小叶(植物学上称为三出复叶),称为“三花子”;第二年虽然也仅生出一个叶柄,但上面着生的小叶变成了5片(掌状复叶),称为“巴掌”或“五叶子”;第三年后,茎上相对生出两个叶柄,每个叶柄上各生5片小叶,俗称“二甲子”。以后每年(或数年)茎上便多生出一个叶柄,每个叶柄上都是5片小叶,具3个叶柄者为“灯台子”,4个叶柄者为“四品叶”,5个叶柄者为“五品叶”,到具有6片轮生的复叶时,被称为“六品叶”,以后参龄再长叶数也不增加了。
人参在夏季开花,但花比较小,一般一株多年的老参可以开30~50朵花。这些小花都生长在一个长长的总花梗顶部,犹如一把撑开的小伞。每朵小花具5片淡黄绿色的花瓣,并不显眼。
秋天也是采参的好季节,此时不仅仍可根据参叶来判断参龄,还可根据人参果来辨认。人参在8~10月果熟,此时许多扁球形的小红果聚在一起,远远望去犹如一枚鲜红的宝珠,十分醒目。
找到适龄的人参以后,要用特制的骨针或竹针将周围的泥土轻轻挖开,再慢慢地将人参挖出,如果不慎将人参碰伤,哪怕是折损了一根参须,也会大大降低人参的价值。挖出的人参要用湿苔藓小心包好,放入篮内,带回驻地。
东北人参的厄运
人参是特产于亚洲东部的一种五加科植物,目前只有我国东北、河北东北部及朝鲜、苏联有野生人参分布。
俗话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自上党人参绝迹后,求参者的目标自然转向了辽东(即今东北地区)。尤其是清朝以来,出没于东北深山老林的采参者成群结伙、声势不小。由于帝王后妃们对人参格外偏爱,朝廷对采参人也特别照顾,不但发给他们采参的执照,还时常贷款给他们。每一个采参季节后,采参人都要将最好的人参献给皇上,剩下的由朝廷统一收购。据说清初时,每年朝廷收购的人参有7000~8000公斤之多。
虽然东北有比上党广阔得多的土地,但人参并非到处都有,仅生长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东部的山林中,而且人参生长极慢,一棵老山参要生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哪经得住这样大规模的采挖。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东北许多产区的人参大有步上党人参后尘的趋势,于是道光皇帝下令禁止民间私自采参。可是决了堤的洪水如何收得住,朝廷只好派兵入深山搜查和驱赶私自采参者。只有长白山“得天独厚”,由于被视为满族的发祥地,一直列为禁区,严禁打猎和采参,人参才幸免于难。
近代以来,在森林被大量砍伐和采参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野生的人参在东北已成了凤毛麟角,仅在长白山的森林中还偶尔能见到百年的老山参。在河北东北部,虽然也传出过有人参的消息,但更是少得可怜,不值一提了。
因此,人参(野山参>以它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在我国濒临绝灭的现状,被列为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