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剧闲谈吧

影剧闲谈吧 

推荐一部美国西部大片《关山飞渡》

收藏
分享到:

楼主auroray 2011-09-29 11:36:26 引用

edrlnk6

  年代:1939年导演:约翰·福特国家:美国

  西部片是美国电影的独特类型之一,多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西部拓荒的历史为故事背景,以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里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破坏为主要内容,表现文明与野蛮、道德与法律乃至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西部片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03年由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该片被认为是西部片的开山之作。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部片都处于一种缓慢发展的状态,尽管先后出现了《大屠杀》、《收费门》、《大篷车》、《铁骑》等一批在西部片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佳作,但更多的则是大量流于一般的平庸之作。直到1939年,耗资巨大、风格独特的《关山飞渡》出现,才真正确立了西部片这一电影类型的基本模式,比如以山谷、荒原、沙漠等为主的环境造型,运用较多的运动镜头与全景镜头来展示场面,以激烈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固定不变的牛仔形象,复仇的主题,美国白人与印第安土著的紧张关系,等等。《关山飞渡》开创了一系列叙事方式和影像风格方面的表现手法,并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西部片创作,在《黄牛惨案》、《太阳浴血记》、《正午》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到某些类似手法的运用。可以说,《关山飞渡》的出现标志了西部片的创作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之后终于趋向于成熟。因此,本片也被电影史家们公认为早期美国西部片的经典之作。

  本片的导演约翰·福特(1895-1973)是经典好莱坞时期的著名导演,一生拍摄的影片达一百多部,是一位多产的导演。三四十年代是约翰·福特电影创作的鼎盛期,《告密者》、《怒火之花》、《青山翠谷》、《中途岛战役》、《十二月七日》等不同类型的影片使他获得了多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有意思的是,尽管使他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中没有一部是西部片,但约翰·福特却是以擅长拍摄西部片而闻名的,这恐怕与他拍摄西部片的数量有关,在他拍摄的所有影片中,西部片占了将近一半。除本片之外,约翰·福特所拍摄的比较著名的西部片有《铁骑》、《我亲爱的克莱门汀》、《阿巴契要塞》、《搜索者》、《戴黄丝巾的女人》等。

  在迄今为止有关影片《关山飞渡》的评论中,巴赞的观点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关山飞渡》是达到了经典性的、风格臻至成熟的、相当完美的代表作。约翰·福特把西部片中的社会传奇、历史再现、心理真实和传统的场面调度格局糅合在一起,做到了完美和均衡。这些基本构成元素安排得当,毫无畸轻畸重的弊病。《关山飞渡》犹如一个造工优美的圆轮,转到任何位置上轴向运动都是均匀平稳的。”①显然,这是对影片的艺术成就的深刻洞见,也是从历史的角度所能给予的最高赞誉。在影片问世数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部西部片经典,从历时性的角度再来审视这部影片成功的奥秘时,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关山飞渡》的成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导演约翰·福特集西部片技巧之大成,以高超娴熟而富有独特性的艺术手法使影片的叙事臻于完美;二是影片对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羊月旨球》的合理改编,将一个驿车旅行的故事搬到了美国的中西部,并与美国西部传奇中的文明秩序的建立、白人与印第安土著的对抗的故事情节糅合在一起。关于影片的艺术技巧问题,至今已有不少评论谈及,比如具有开创性的“门框”构图和天花板构图,运动镜头和全景镜头的独特运用,流畅的镜头剪辑等等,兹不赘述。第二个方面,即本片的剧本改编,却是一个值得花些时间去比较和思考的问题。

  按照通行的说法,本片的电影剧本是编剧达德利·尼科尔斯根据欧内斯特·海柯克斯的小说《去罗特斯堡的驿车》改编的。然而,明眼人不难发现,影片《关山飞渡》在很多方面都对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有所借鉴。比如马车的设计、旅行的故事模式、上流人士和妓女共处的情节、对资产阶级伪善人性的揭露和对心地善良的妓女的同情等等,可以说,两者在人物的设计、情节的安排和结构的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福特本人似乎并不讳言两者之间的这种联系,据说他曾对他的传记作者波格丹诺维奇说,“我很喜欢这部影片。它确实像《羊脂球》,我猜想海柯克斯就是从那里得到的灵感,把它改写成了一个西部的故事。”显然,导演已经相当明确地承认了《关山飞渡》在故事情节上存在借鉴和模仿《羊脂球》的事实,这本来也根本不需要故意模糊或隐瞒。因为众所周知,对于像《关山飞渡》这样的商业性类型电影来说,参考和借鉴某些文学作品甚至电影作品中的内容都是极正常的,根本无可厚非。然而,有足够的资料显示,许多美国评论家都直截了当地否认这两部作品在实质上有任何雷同之处。安德鲁·萨利斯认为,“《关山飞渡》的情节更近似《大饭店》、《联合车站》和《横渡大西洋》等片的那种在人来人往中萍水相逢的格局,而不是《羊脂球》的辛辣的社会讽刺。”“莫泊桑的小说是对资产阶级的伪善的辛辣揭露和控诉,而《关山飞渡》则是一出异常坦诚的基督教思想加民粹思想的道德剧。不妨顺便指出,莫泊桑小说里的历史渣滓是俾斯麦的打了胜仗的德国人,所以小说的调子是旧世界里那种愤世嫉俗的失败主义情调。在新世界里则是另一回事,《关山飞渡》是第七骑兵队剿灭美洲印第安人的第一个庆典,福特毫不客气地用马蹄奏起了一曲欢庆种族胜利的颂歌。”莱斯利·费德勒尔说,“美国民间传说明确地排斥欧洲阶级结构的封建残余。对于莫泊桑来说,羊脂球和她的资产阶级旅伴之间的社会性裂口是绝非伤感主义的情节手法所能弥合的。相反的,克莱尔·特莱孚扮演的达拉丝则由于她以圣母般的温顺来对待一个受尊敬的女子的新生儿而得到了充分的报偿。”②之所以大段大段地转引上述资料,一是实在不敢苟同美国同行的观点以及这种观点所基于的逻辑。仔细分析后不难看出,这几段论述的观点和方法都惊人地相似,即:《关山飞渡》的情调是温情脉脉的,而不是辛辣讽刺的,因而就不可能是对《羊脂球》的模仿和抄袭。这些为《关山飞渡》所作的辩解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避重就轻的方式:只论情调和风格的差异,不谈故事和情节的雷同。而这种辩解方式背后所隐藏着的文艺逻辑更令人惊诧莫名:只要两个文本在社会批判的力度上有所差别,在整体情调上有所不同,即可以判断两者之间没有互文本性!这样的观点和逻辑显然是缺乏理论说服力的。二是实在不敢恭维引用这些资料的学者,没有注明材料的出处不说,更没有对这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推敲与思考,轻易盲从洋人理论,还翻遍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发现其“在盛赞《关山飞渡》之余只字未提莫泊桑的影响”。另有学者虽不明确否认《关山飞渡》对《羊脂球》的模仿,却试图证明电影的编剧是如何超越原作(指欧内斯特·海柯克斯的小说《去罗特斯堡的驿车》)的。其理由有二:一是《关山飞渡》的编剧借助“三一律”原则建立起了一套标准的西部片编剧模式;二是剧本是完全“电影化”的。这又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该论者套用了威尔·莱特在《六响枪与社会》一书中的方法,分析出《关山飞渡》的10种叙事“功能”,其实就是好莱坞电影在发展至经典时期之后总结、摸索出的情节发展模式,即以矛盾冲突的构成与解决为核心的叙事模式。所谓“西部片编剧模式”,就是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遵循的那种线性发展、以冲突为核心的模式,所以,既无须冠以“西部片”来区别,这种模式也绝不是由某一个人建立起来的。第二条理由就有点可笑了,电影剧本较之于小说而言更“电影化”,即视觉化和形象化,这是对电影剧本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剧本改编的过程做到了“电影化”,也根本谈不上什么对原作的超越,无非是由文学文本向电影剧本的形式转换这一过程,对电影的拍摄工作更有利罢了。将小说改为“电影化”的电影剧本,就称之为“超越”,这实在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见,脱离了影片的人物、情节和结构等问题而空谈什么《关山飞渡》的编剧超越了原作,不但无助于将问题说清楚,反而只会越谈越离谱。

  明乎此,再来看《关山飞渡》的剧本改编,有些问题就显得简单和透彻了。事实上,影片《关山飞渡》相对于小说《羊脂球》的艺术质量而言,是一种倒退而不是进步。具言之,就是《关山飞渡》的剧本在人物设计和情节模式上借鉴了小说《羊脂球》的内容,将故事置于美国西部拓荒的历史背景之下,并与西部片中常见的白人与印第安人发生冲突的情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则有着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外表的道德寓言。原小说思想内核中对资产阶级虚伪和丑恶的人性本质的强烈讽刺和社会性批判被抽离,取而代之的是温和的甚至是含情脉脉的道德劝善式的嘲讽和揶揄。这一改编削弱了原小说严肃的社会批判,就艺术质量而言无疑是一种退步.而对于一部商业性的类型电影而言,却是一种明智合理的选择。原因很简单,大多数电影观众期待于一部西部片的并不是深刻的社会认识或犀利的社会批判,观众进入电影院时是怀着一种追求娱乐、做白日梦的心态的。《关山飞渡》的编剧很显然深谙电影观众的观影心理,故而将原小说激烈的社会批判和揭露巧妙地进行了弱化处理,把社会批判降低到能为这个社会的各阶层所接受的程度。即使是影片中被嘲讽的银行家、赌徒、军官太太等人所代表的那些社会上流人士,他们也可以笑呵呵地在电影院里接受这样一部影片的劝谕。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灵果与达拉丝都感受着来自其他乘客的蔑视,这种蔑视主要来自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别。然而到影片的后半段,这种不和谐的关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物之间的不平等似乎慢慢地消失了。对于灵果和达拉丝来说,他们的处境似乎正随着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而渐渐变好。与此同时,观众也开始认识到,在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和等级的人们之间,隔阂被打破了,固有的距离感和差异消弭了,所有的问题和矛盾都会得到解决,这一切似乎暗示着在现实中也将会如此。影片的结尾,越狱犯灵果和妓女达拉丝有情人终成眷属,一起走向远方,影片给予观众充分的理由去相信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貌似圆满的故事结局,恰恰是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带给观众心理上的满足,同时也导致了反思现实能力的丧失。这也是大部分类型电影所共有的社会职能,即在给所有的社会成员带来心灵抚慰的同时使他们能够安于自己的现实,从而维持社会机器的稳定运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关山飞渡》的故事是一次完美的模仿,它将一个有着严肃的社会态度和尖锐的现实批判力量的现实主义小说,成功地改编成了一个深受好莱坞观众喜爱的西部片神话。注释:

  ①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②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续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5-76页。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