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剧闲谈吧

影剧闲谈吧 

一部笑中含泪的无声喜剧:《城市之光》

收藏
分享到:

楼主小凉 2011-09-09 11:22:09 引用

njxiaoliang

影片名称:《城市之光》

 

 

影片年代:1931年

 

导演:查理·卓别林

 

国家:美国

 

影片背景:20年代的美国电影以喜剧片和西部片为主要代表,卓别林以他独特的喜剧风格维持着自己在好莱坞默片时代的显赫地位。1927106日上映的一部古装歌舞片《爵士歌王》,标志着世界电影史从无声片时代步入有声电影时代。电影从无声变为有声,是新生事物发展的大势所趋,如果说《爵士歌王》的出现,只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为摆脱当时的困境而拍出的一部其他公司因怕在商业上失败而不敢问津的试验影片的话,那么,有声电影的出现也有其必然的因素。所谓无声片是指影片的人物没有对白,靠表表情、动作、字幕说话。实际上,在早期的默片上映时就有声响了,通常是由一台钢琴或一支乐队在银幕下演奏音乐,配合放映。由此可见,声音在电影中的出现不可避免。

  

《城市之光》是卓别林继《淘金记》(1925)和《马戏团》(1928)成功之后的又一力作,此后他于1936年拍摄了《摩登时代》——“有关工业和个人奋斗的故事——人类为追求幸福而战斗”。《摩登时代》是卓别林在艺术上最大胆的一部作品。在片中,他运用了许多音响效果,在影片尾声,他让观众第一次听到他唱的歌,一首国际闻名的流行曲《我在寻找蒂蒂纳》。各国电台、报刊纷纷报道“夏尔洛终于开口”,“流浪汉第一次发出了声音”,“卓别林以一首歌来告别他的无声时代”。1940年《大独裁者》上映后,轰动效应持续了几年。观众如此喜爱这部影片,是和它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分不开的。卓别林独特的喜剧风格,在这部电影中又有充分的发展,富有新意。他用谐音法虚拟人名与国名,用巧合法设置两个截然不同却相貌相似的人物,用误会法形成戏剧性的情节,用看似笑闹似的插科打诨来画龙点睛地揭示独裁者野蛮可笑、粗陋的本质。他极出色地串演了一个悲剧角色和一个滑稽角色。他扮演的犹太理发师使人笑中含泪,他扮演的独裁者使人笑中带恨。他那样辛酸、尖刻、把玩于股掌之间式地讽刺、嘲笑、挖苦、抨击独裁者,简直将生活中的希特勒揭露得体无完肤。这使盟军战士和全世界观众看了之后感觉大快人心。电影被评论者称为“笑与怒的史诗”。

评价:大多数人看了影片之后都是肯定卓别林的创作才华的。

萧伯纳看了卓别林这部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挥、自己制片的电影,称赞他是“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杰作,首先应归功于卓别林天才的表演,其次是作为电影大师那种安排全片结构和处理细节的能力,一丝不苟、严谨缜密而又流畅自如。影片采用音乐式结构,我们看到的不是一连串合乎逻辑首尾呼应的故事,而是对一组主题的叙述。这组主题的展开和处理与音乐旋律的主题一致:清醒与迷惘、梦境与现实、贫穷与富裕、自私自利与自我牺牲。”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