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食俱乐部

辅食俱乐部 

奶制品不是人人都能吃,乳糖不耐受病因和检测方法

收藏
分享到:

楼主mmgfzxcc 2011-06-13 12:15:35 引用

mmgfzxcc

奶制品虽然有营养但不是人人都能消受的,经常会有人再吃了奶制品之后就出现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是乳糖不耐受人群。

奶制品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奇怪的是,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人一旦喝过纯牛奶之后就会腹痛、腹泻,而且这种反应绝对不是食物变质导致的。许多人遇到类似的情况,便会把责任一股脑怪罪到牛奶头上。那么,真的是某些人天生就和牛奶五行相克,还是其中另有他因呢?

有这么一种病,叫做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得益不久前沸沸扬扬的牛奶“情绪传染”事件,大家对这个名字应该已经不陌生了。患这种病的人不能有效地消化乳糖,而乳糖恰恰是绝大多数奶制品中都包含的重要成分。如果饮用牛奶后的不良症状表现为喝了一定量安全卫生的牛奶之后却腹胀、绞痛和腹泻,那么所谓的过敏就有可能是这里讨论的乳糖不耐症。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食品中,食用频率高、含乳糖量大的乳制品之一就是牛奶了,所以许多乳糖不耐症患者都会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上述的症状。

要探讨乳糖不耐症的成因,得先从乳糖的正常消化谈起。乳糖是一种二糖,不能被细胞直接用于产生能量,故需先被分解为单糖。在消化道内存在着许多双糖水解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等,而乳糖的分解是由附着在小肠上皮的外表面上的乳糖酶(lactase)所催化的。乳糖分解D-半乳糖和D-葡萄糖为两种单糖后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而进入血液,并运送到各个组织细胞中参与糖酵解,为机体提供能量

乳糖不耐症的患者面临的问题就是他们体内的乳糖酶的活性显著下降甚至完全消失。由此导致的能量缺口倒是小事,因为人体还会摄入很多其他的营养成分弥补不能分解乳糖带来的缺憾;严重的问题在于,这样一来,乳糖无法在小肠中消化或消化不完全,那么也无法被吸收。于是,乳糖在小肠内不断积累,造成异常的渗透浓度差。同时,在大肠中,没有消化的乳糖会被大肠中的细菌利用,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体有毒,因而出现了临床上的乳糖不耐症症状,如腹胀、绞痛、恶心和腹泻等

也许会疑惑,如果这些患者没有乳糖酶,那么他们在婴幼儿时期是如何消化母乳的呢?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乳糖酶的活性是后来才消失的。几乎所有的婴幼儿都可以消化乳糖,然而患者的乳糖酶的活性在到了青年或成年之后便下降或者消失了。现在认为,活性的丧失可能与遗传及后天感染和生活习惯有关。如果是遗传导致的,那么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患者的基因发生了序列改变或表达的障碍,导致不能合成出正常的乳糖酶[1]。后天的原因则多种多样,可能是由于小肠的病毒或细菌感染,破坏了小肠上皮细胞。还有些情况下,这种后天的感染导致的症状只是暂时的,因为一旦治愈之后细胞正常活动时,又可以重新产生乳糖酶了

人类中发现的乳糖不耐症主要有四种:第一种称为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症(Primary lactose intolerance),占全部病例的约70%,病因与乳糖酶表达时信使RNA的缺失有关。这种情况在不同地区所占比例和发病年龄差异很大,工业和商品乳制品不普遍的亚洲和非洲很多地区比较常见,在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中约占100%。第二种是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症(Secondary Lactase Deficiency),也多为环境因素导致,例如胃肠道的各种疾病。小肠中的寄生虫感染可以导致乳糖酶的合成被永久破坏。肠胃炎也是导致暂时性的乳糖不耐症的一个常见原因,尤其是轮状病毒(rotavirus)感染导致的肠胃炎(也有感染后不发病的报道)。婴幼儿严重营养不良也可能会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症。第三种即发育(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症(Developmental (Neonatal) Lactase Deficiency)。妊娠34周后胃肠道才能产生乳糖酶和其他的二糖酶。多见于婴儿,调整饮食对患儿有帮助。第四种即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Congenital Lactase Deficiency),即某种基因缺陷导致患者不能合成乳糖酶。在婴儿中比较罕见,但对于母乳喂养的患儿来说却是致命的,因为对他们而言母乳或牛奶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而这时他们却不能获得维持生存的足够能量。患有这种乳糖不耐症的婴儿只能依靠食用经过处理脱去了乳糖的商品奶制品

除此之外,基因突变也是导致乳糖不耐症的一个原因。2002年,芬兰的研究人员又发现了基因突变与成人乳糖不耐症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接受调查的236个芬兰人中,编码乳糖水解酶的基因上游不远处的一个碱基的突变与乳糖不耐症有100%的正相关[5]——也就是说,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基因突变是造成这些受试者乳糖不耐症的原因。同时,在这些受试者中,还发现另一处突变与229人的乳糖不耐症形成有关

 

乳糖不耐症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差异显著(见图1)。亚洲人(包括北美印第安人)患乳糖酶缺失症的比例高于欧美人。[编者注]在泰国,大约97%的人不能耐受乳糖;而在丹麦只有3%;非洲某些地区的原住民也很少发生该病

乳糖不耐症的发病年龄并不是一定的。据统计大部分的患者都会在5岁后发病,但是临床上也观察到2岁发病的例子,甚至在婴幼儿中也偶有出现。在中国和日本,约有20%到30%的人在断奶后4到5年内就发病。儿童乳糖不耐症患者可能会导致发育迟缓,但对于成年人而言,不能消化乳糖并不是什么巨大的遗憾,对他们的身体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因为成年人的食谱多样,一旦发现患病,避免摄入乳糖即可。现在许多国家都出售用乳糖酶处理过的乳制品,甚至有单独的酶制剂出售 。同时,饮用酸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该症状,因为酸奶中的乳糖大部分都已被细菌分解。如果一定要喝牛奶,每次只饮用少量(2-4盎司)也不会导致明显的症状。有研究发现,一些日本患者一次喝下200毫升牛奶也面不改色,但大多数患者还是尽量避免大量饮用。

尽管很多人都有喝过牛奶后胀气和腹泻的症状,但是并非所有饮用牛奶后导致的身体不适或其他不良反应都是乳糖不耐症在作怪。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乳糖不耐症呢?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氢呼吸测试(Hydrogen breath test)
禁食一夜后服用水溶的乳糖50克。患者不能分解乳糖,所以肠道细菌代谢乳糖后会产生氢气,连同甲烷一道可以在受测者的呼吸中被检测到。测试大约持续2到3小时,每10到15分钟检测一次呼吸中的气体含量。正常人将得到一条水平的曲线,而患者将会呈现出峰值,即在摄入乳糖1至2小时后气体含量有50%到 100%的显著上升。

二、粪便酸性检测(Stool acidity test)
多用于婴幼儿。

三、肠道组织切片检查(Intestinal biopsy)
用于确认氢呼吸测试的结果,观察小肠内是否存在乳糖酶。

虽然遗传的乳糖不耐症我们无法避免,但是还是可以努力留心避免症状。同时,平常饮食有度,注意食品卫生,也可以避免后天感染导致的乳糖不耐症。毕竟,对任何一个喜欢喝牛奶的人来说,被宣判乳糖不耐都是一件十分不幸的事情。同时,如果有出现类似乳糖不耐症的症状,也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避免接触牛奶就行。因为乳糖也存在于许多其他食物之中,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早确诊,以明确自己是否患有乳糖不耐症,然后注意避免接触各种富含乳糖的食物。

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乳糖不耐症并不等同于牛奶过敏。“过敏”指的是免疫系统对过敏原作出了过于激烈、甚至完全不必要的反应;而这里探讨的乳糖不耐症则是消化系统因为不能有效分解乳糖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果牛奶过敏的患者过敏原是乳糖,那么可以用和对付乳糖不耐症相同的方法来避免过敏症状;如果过敏另有元凶,那么还应找出真凶,对症下药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