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中医

我爱中医 

中医治疗宝宝流口水(流涎)

收藏
分享到:

楼主feiyafeiii 2011-03-14 17:39:59 引用

feiyafeiii

流涎,中医称为滞颐,是指小儿口中经常不自觉溢流出涎液。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若因出牙而流涎过多者不属病态。口炎、霉菌性口腔炎、肠道寄生虫症、软瘫、痴呆等疾病也会引起流延过多。本病症状轻,预后良好,但治疗一时难以起效。

流涎患儿的典型表现

    本病症状很少,仅见小儿口中经常不自觉溢流出涎液。 

    按中医辨证,脾胃湿热证是指口角终日涎水外淌,涎液黏稠,进食肘更甚,口角红赤痛痒,甚则口角赤烂。脾胃虚寒证则见涎液清稀,多如漏水,口角肌肤湿烂作痒,面黄唇淡,四肢不温,形体消瘦,神倦乏力,啼声低弱,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发病后如何治疗

1.中成药

    牛黄清心丸:遵医嘱使用。建议每次1.5,每日12次。用于脾胃湿热证。

    缩泉丸:遵医嘱使用。建议每次3,每日2次。用于脾胃虚寒证。

    参苓白术丸:遵医嘱使用。建议每次3,每日23次。用于脾胃虚寒证。

 

2简易方药

    茯苓3,桑白皮、芦荟、甘草各1,黄连、半夏、黄柏、西洋参、薄荷各0.3,水煎,分3次温服。用于脾胃湿热证。

    白术、石斛、白扁豆各6,黄连3,茯苓、滑石各10,葛根5,水煎服,每日23次。用于脾胃湿热证。

    69,水煎服,或加青果5,每日2次。

"杭菊花10,煎汁,加蜂蜜适量,分2次口服,连服5~7日。用于脾胃湿热证。

    控涎丸:乌药、益智仁各10,石榴皮50,共研细末,用酒煮烂之山药150糊匀为丸,大小不拘。每次4,每日3次,淡盐汤送服。用于脾胃虚寒证。-生姜3,甘草6,水煎频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温胃散:人参、白术、于姜、甘草、肉果、丁香、半夏各25,共为细末,每次6,生姜汤调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益智仁5,五味子3,诃子、甘草各2,共捣成粗末,以纱布包裹,开水冲泡,当茶少量多次喂饮。

 

3外治疗法

    每晚临睡前,取热水1盆,加入白矾少许,溶化后泡洗双足,有收敛作用。

    白附子适量捣碎,用米醋为赋形剂作薄饼2个,临睡前敷于涌泉穴,用绷带固定到第二日早晨。

    益智仁、滑石各10,车前子、冰片各6,甘草3,共研细末,填敷脐部,以麝香追风膏固定,每日1次。用于脾胃虚寒证。

    肉桂散:肉桂10,醋适量调成糊饼状,贴敷两足涌泉穴,每晚睡前敷药,次日晨取下,连敷35次。用于脾胃虚寒证。

    吴茱萸散:吴茱萸研细末,醋调糊,敷双足涌泉穴,用绷带固定,每日2小时。适用于流涎诸证。

    天南星30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将药糊贴敷于涌泉穴,男左女右,用油纸覆盖,橡皮膏固定或纱布包扎。在睡前贴敷,每次12小时。

 

4针灸疗法

    体针:脾胃湿热证取廉泉、合谷、曲池,不留针,用泻法,每日1次;脾胃虚寒证取廉泉、足三里,用补法,不留针,另艾灸中脘穴,每日1次。须由专业医生施治。

    耳针:取口、舌、肾上腺、脾。取单侧耳穴2个,毫针剌入,捻转1分钟左右,不留针。每日1坎,两耳交替,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歇5日。亦可用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3~5日换贴1次。须由专业医生施治。

    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取上廉泉、合谷(双),以低功率氦氖激光仪照射,每穴照射23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须由专业医生施治。

 

5推拿疗法

    推天柱骨200次,推补脾土500次,推胃经200次,按揉颊车30次,按揉合谷50次,每日1次。

 

   1   共有记录数:1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