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滴嗒 2010-12-24 13:43:58 引用
一天晚上,在一条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轮胎爆了。
“真是倒霉!”年轻人嘟囔着,下车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
“真是该死!千斤顶怎么忘了带了呢?”
怎么办?他想着天都这么晚了,这条路肯定也不会有车辆经过。正在纳闷的时候,他忽然看见远处的一座房子亮着灯,他决定去那户人家借千斤顶。
在去往人家的路上,年轻人不停的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
“人家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
“要是那家伙有,却不肯借我怎么办?”
…….
顺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气,当他走到那座房子前,敲开门,主人刚出来,他冲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你他娘的,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精神病人,“砰”的一声就把门关上了。
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自我挫败”的思维模式,经过不断的否定,他实际上已经对借到千斤顶失去了信心,认为肯定借不到了,等到了人家门口,他就情不自禁的破口大骂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时常会对自己做出一系列消极的、不利的推测,比如,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在心中不停地问自己:可能不行吧,万一不行那就彻底没戏了。结果可能还没有去做,自己就没有信心了,最后的结局是事情十有八绿细直纹短袖九就会朝着你设想的不利方向发展!
有句话说得好:当你准备失败的时候,你真的已经失败了。这就是自我挫败思维的巨大杀伤力。信不信由你。
自我挫败思维源自习得性无助。
1967年,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了心理学史上一个经典的实验,这个试验过程生动地演示了一条狗自我挫败的绝望心境是如何形成的。
塞里格曼把狗分为两个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试验情境一: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实验者在笼子里安装上电击装置。试验开始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四处乱窜,大声狂叫,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数次努力之后,当狗感觉到仍然无法逃脱后,狗的挣扎程度逐渐降低了,以至于后来无助地趴在地上,不再挣扎,默默地忍受着点电击带来的痛苦,原来洪亮的狂吠也变成了低声的痛苦呻吟声。
试验情境二:随后,实验者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狗除了在刚开始很短的时间内惊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即使自己轻轻一跃即可跨过隔板,避开电击,但是,这只狗却没有进行逃离与继续挣扎的行动。
试验情景三:实验者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实验情境的狗,直接放进情景二那个笼子里,却发现这些狗不费吹灰之力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没有电击的安全的另一边。
这个实验所产生的结果和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后来有很多学者采用其它动物进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上面相同的结果。
当然,我们不能用人来做这种残酷的实验,因为它对人造成的心理创伤也许是无法恢复的,这不符合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准则。但是,如果我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四处碰壁的求职者,数次婚姻失败的男女,总是完不成任务的推销员,我们会发现人类的行为也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
人对自我能力和自我环境控制力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尝试,而把这种控制失败的感觉泛化到所有情景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景下。这时候,人们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控制力存在缺陷,这种缺陷是永久性的而不是暂时性的;会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内在本质因素,而不是情景因素;这种自我挫败感还会渗透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不是个别场合,给人一生的发展带来极为糟糕的负面影响。
久而久之,这种习得性无助感会演变为一种牢不可破的自我挫败思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麻绳”,当他们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无论自己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就随之丧失了,最终,自我挫败思维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我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人!”、“我做什么都做不好!”等等之类的思维定势之中,他们会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绝望的心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