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pym1118 2009-05-12 17:27:47 引用
中医来源于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在人类发展的漫长时期里,不断地融入了我们祖先积累的治病经验。当然在最初仅仅是治病经验,慢慢地形成了理论记载下来了。
中医治病的两大特色就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
只有辨证论治,治病时才能考虑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没有哪两个人生了完全相同的病,即使病相同,可能临床表现也会不同。所以制定的治疗方案也会有差别。同一批流感,有的人抗抗就好了,有的人要住院才能好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A说我怎么怎么不舒服,吃了什么什么药就好了。虽然B也是这么这么不舒服,也去买这个药吃,可能就不一定管用。
整体观念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调理某一部位的疾病时还要兼顾其他的部位。简单举个例子,看病时医生问完症状查体后,开中药时,还会强调地问胃的情况,如果平时胃不太好的话,中药方子里还要兼顾胃。否则病治好了,胃伤着了,那不叫治好了病。
人作为一个整体,还不能脱离社会和大自然。因此,中医看病还要考虑这些因素。比如:职业、性情、天气等等因素。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人开始有“悬乎”的感觉了?有这种感觉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的古人实在是太聪明了,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财富,并且大多数人都搞不懂。
用这两个特点来简单概括中西医二者治病思路的差别。
西医治病很有“针对性”,就是哪里不好就治哪里,其他地方一概不管。好像跟“一叶障目”有点相似。
疼痛就用止痛药,止不住痛就把神经切断。反正有越来越先进的仪器。一个三叉神经痛的病人,痛的厉害,止痛药服到最大量了也不管用。于是做感觉神经切断术。哪里知道切完后疼痛依旧,三叉神经运动支也被切断了。自叹倒霉,来针灸治好了。用现身说法将周围有病的人都劝来针灸。他的女儿每年春天开花的时候都会过敏的很厉害,全身的粘膜都过敏。每年春天住在医院里,徘徊在鬼门关的门口。自从被老父亲劝来针灸喝中药后,症状一年比一年轻了,现在几乎没什么感觉了,可能也会打个喷嚏。
西医治病所谓的“规范”,就是用一些在实验室里得到的数据来衡量人体。有上下限,在范围内就正常,不在范围内则不正常,千篇一律,最多分男人、女人、小孩三类。比如白细胞高了就用抗生素来灭掉一些,白细胞低了就用升白药来制造一些。不管这些化学合成药对身体其他部位的损害,长期服药对肝肾胃都有损害。
反复用一类抗生素,人体就会产生耐药,就只能将药物升级,越用级别越高,甚至会到无药可用的地步,当然厂家也在不断地研制更更高级的抗生素来对抗“高级”的人体。所以,那些一上来就最好的药的家长是大错特错的。
“由奢入简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别小看青霉素,只要不过敏,它仍然是最好的抗生素。对胎儿、对婴幼儿均安全。
不过可喜的是,近些年,西医的一些做法也渐渐有了“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影子。
比如:现在提倡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人服药看说明书的毒副作用,带瘤生存等等。
人——社会——心理模式开始应用到现在西医的临床了。不只是紧紧盯住患病部位了。
可惜的是他们现在还没有考虑到老天爷的力量。
卫生部长陈竺指出: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转变带来深远影响。
我写的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白话文,专业词语并不是太多。并且论述的也不是很全面,因为这并不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不是发表在这里的,呵呵。其中例举的几个例子代表的范围也比较小,希望对yw的好友们有所帮助,希望能有益于宝宝们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