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书屋

宝宝书屋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二)

收藏
分享到:

楼主希晓曦 2010-10-08 10:39:06 引用

sunhuade

不要剥夺孩子接受挫折的权利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一书中,马老师有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孩子要成长,就要经历儿童群体中必须要经历的,这其中有可能是冲突,有可能是矛盾,或许还有被拒绝。

冲突、矛盾、甚至是被拒绝,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这是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但是,大部分妈妈却剥夺了孩子的这种体验。具体表现在,孩子走路摔倒了,妈妈立刻跑去把孩子扶起来;孩子和小朋友发生纠纷,妈妈代孩子去处理;孩子和玩伴打了起来,妈妈立刻去拉开……

孩子摔倒了,自己可以起来;和小朋友有了纠纷,孩子自己应该去面对;尤其是孩子和玩伴打起来时,大部分妈妈怕孩子会互相伤害,立刻去拉开。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不会急于去拉开孩子。我会安静地呆在一边,认真观察孩子下一步的举动。通常,他们并不会真正伤害到对方,甚至,他们打完后很快又玩在了一起。

我始终认为,不要替孩子去解决本应他解决的事。孩子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因为解决事情的过程,就是他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有时候,带一恒出去玩,游乐园内,有小朋友在玩滑梯。一恒会说:“我也想玩,你和他们说好吗?”,或者,他和小朋友有了纠纷不想玩了时,我都会鼓励他自己去解决。带他去超市买玩具,找不到玩具在哪里,我会鼓励他自己去找服务员问;甚至,我会故意藏起来,然后在他附近观察他是怎么处理的。(当然,我曾经教过他,如果逛超市不小心和爸妈走失了,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适合在人多的地方,保证孩子不会有任何危险,也不会被别人骗走的情况下)

挫折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接受的。大部分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人,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让孩子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但却惟独缺了挫折教育。

可以理解,出于“爱”孩子,做父母的不舍得孩子吃苦,不舍得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就像马老师在《“爱”引发的思考》一文中所说的:“(家长)为他们想的太多,为他们做的太多,没有问问他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就替他们做了决定。”这样,孩子永远不可能有独立成长的机会,孩子也就不可能变得成熟,面对困难时也不可能有积极的态度。

教育一恒的过程中,其实我也遭到过指责,也曾有人在背后说过“孩子不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你不会发自内心的心疼他”之类的话。我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评价我不爱一恒的,难道是因为逛街时我要求一恒主动帮我提东西?或者是一恒不想吃饭的时候我从来不会哄他吃饭?又或者是一恒学骑小自行车摔倒时我没有立即把他扶起来?

是我不爱一恒吗?马老师有几句话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爱孩子’不是说,将我们本能中对孩子的热情随意地抛洒,难些追着给孩子喂饭的人,他们不爱孩子吗?他们比任何人都爱站在自己面前的小人儿,那为什么他们的爱不被人肯定呢?问题是,他们在给予孩子自己的爱意时,他们的做法让孩子无法接受……”

别人眼中,我“不爱”一恒,也像马老师说的那样“也许你只是没有给孩子立刻擦掉鼻涕,也许你在给孩子建立规则,也许你是在要求一个孩子做他该做的事……但是,就在你做这些的时候,一个看不懂教育的人跳到你眼前告诉你,你的做法是一个不爱孩子的表现。”

书中还说:“成人不信任孩子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心急之下想让孩子学会的快一点儿,于是就会给孩子讲,事情该如何做,也会用自己的经历告知孩子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而没有给孩子机会,让他们真正地体验到做一个事情的过程是什么,他们也就没有机会发现不同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成人的确在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经常告诉孩子,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应该那样做。孩子想把你刚买给他的玩具汽车拆开时,你也会因为价格昂贵而阻止。孩子把玩具拆掉重新组装时,你又会不停在旁边说“宝宝,汽车的的轮胎应该安在最下面。”

为什么要告诉他?为什么不给他独自尝试和体验的机会?等他发现轮胎安错了位置时,他自己会重新安装的。也许,孩子安装起来的汽车根本不能再“行驶”了,这也不叫失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孩子会寻找汽车不能“行驶”的原因,他会尝试别的办法。尝试的过程中,也许他会经历痛苦、困惑,那又有什么?只有经历痛苦和困惑,惊喜才会更有意义,不是吗?

不要怕让孩子走弯路,有时候,有些弯路必须要走!不要害怕孩子会失败,请鼓励孩子的失败!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一些困难,遭遇一些失败。孩子也需要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并不断成长。我们无法代替孩子成长,所以,请不要剥夺孩子接受挫折的权利!

孩子长大后会变得世故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一书中,还有一些观点我很赞同。比如:不要过早地去刺激孩子思考一些很消耗心力的问题;大人不能用成人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们的理解和思考……

尤其是《小人有了经验》一文中有件事情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从“小农庄”毕业的秋再次回到“小农庄”,和小朋友一起商量问题时,他迅速地举手表示他知道该怎么办。马老师写到:“其实,他也可以不举手,但好像是小学的课堂必须是先举手再说话吧。这当了一年级的小学生,发言习惯和幼儿园的孩子不一样了。

老师还说“这人一变老就智慧起来了”,我认为这句话非常经典。

确切地说,是孩子成为大人的时候,就智慧起来了。在这里,我理解的“智慧”还包含世故、圆滑和虚伪。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不再天真、可爱了呢?

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我们自身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一定不理解,带他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朋友做的饭并不好吃,妈妈为什么还是会夸饭好吃?那位阿姨穿的衣服明明不好看,妈妈为什么要夸她穿那件衣服真好看?我们无法对孩子解释,他们也无法理解成人的世界中和儿童的世界中有不一样的规则。

只是,孩子会在这样的影响中一点点变得圆滑、世故,这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一种本能。不用教,他会自然而然地在大人的熏陶中学会。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要刻意让孩子去明白这些道理。不要告诉孩子“你要乖乖的听老师的话,老师才会喜欢你”。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很调皮,也许让作为爸妈的你丢了面子,即便这样,也不要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安静、听话的孩子会更讨人喜欢。”

有些事情,有些道理,孩子以后自然会明白。但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还是尽情地让他享受小时候的快乐吧。不要过早地教他懂事,太懂事的孩子会让人心疼。

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做父母的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对孩子的影响。

有些孩子看到妈妈做家务时会主动帮妈妈去做,比如,洗碗。孩子的碗洗的并不是那么干净,妈妈边夸孩子 “宝宝,你刷的碗真干净”,边再把孩子洗过的碗重新洗一遍。妈妈并没有考虑到这么做对孩子的影响,也许很多妈妈以为孩子没有感觉。并不是这样,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是有感觉的,再把碗洗一遍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他能感觉到的。不信任孩子的同时却还夸孩子,会让孩子间接地学会虚伪。

我认为比这好点的做法是,妈妈可以趁机教给孩子洗碗的常识和方法,夸孩子时也不要夸孩子做的不好的一面。比如,不夸孩子碗洗的干净,可以说“宝宝,你真能干,能帮妈妈干活了”。

如果你很想把孩子洗过的碗再洗一遍,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洗。等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偷偷再洗一遍则可。

孩子总会变得世故,但我们不要去教孩子世故。

沙发滴嗒 2010-10-08 13:57:57 引用

spatmm

孩子会长大,不是大人带着长大,是自然过程。

藤椅滴嗒 2010-10-08 13:59:38 引用

spatmm

写的很真切,很诚恳,很多思考,也是我们教育孩子过程中需要反思的

板凳钰禛额娘 2010-10-08 14:02:44 引用

way780

来支持啦!写得真是好!向亲学习!

报纸lyz100309 2010-10-08 21:05:58 引用

llyz100309

“孩子总会变得世故,但我们不要去教孩子世故”。

写的很好,很有真情实感。

地板ellasun 2010-10-10 05:52:06 引用

ellasun

说的很有道理,有时真是不要一味的去帮孩子做事情

   1   共有记录数:6

用户中心

欢迎您,育儿网游客
快速登录后可以创建和加入圈圈。如果你不是育儿网注册会员,请马上注册

邀请好友

复制圈子地址发给好友

精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