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注意与其他孩子隔离,有的人觉得让别人知道自己孩子得了这种病,别人都会远远避开,会使自己的孩子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也有的害怕因此会成为生活圈中这个病的始作俑者,成为别人责备的对象,因此故意隐瞒或是闪烁其辞。我想这是没有社会责任心的表现,我希望我的儿子从小就明白自己应该对他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遇到别人总是提前告诉别人,看到别人热情而来,又匆匆离去,我非常理解他们,我也相信他们不会抛弃我和我的孩子。我事先告诉我的宝宝,现在他的病会传染,传染给别的小朋友,别的小朋友也会难受,所以我们等到彻底好了,病毒没有了再和小朋友玩,那时小朋友会更喜欢他的,因为他是一个乖宝宝,小英雄。现在他正期待成为别人眼中的英雄呢。
手口足病的症状有如下几种:
  1、患儿有轻微的发烧。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
  2、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口腔内部出现水泡,有时会伴有疼痛感,形成口腔的浅表溃疡。
  3、会出现食欲减退。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
  4、病后1-2天,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但不痒不痛。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5、极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嗜睡、频吐、甚至抽搐,也有的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腹痛、手脚发凉等。如出现这些情况多提示病情较重,可能并发了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病症。
   《医疗机构手足口病技术指南》中对疑似病例提出了判断标准,即年龄5周岁以下,近3天内有发热病史,并出现以下症状任意两项者,即咳嗽、呕吐等症状;精神差、易激惹、肢体无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胸片异常;有上述类似病例接触史。医生提醒家长可以此作为参考,发现孩子患病不必恐慌,但也应尽早诊断治疗。
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只能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症治疗和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只要护理得当,就是不服药也可以自行痊愈。
以下措施可以起到缓解作用: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新博林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头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饮食疗法
  根据临床经验,用“紫草二豆粥”食疗小验方,可预防手足口病。验方为紫草根、绿豆、赤小豆、粳米、甘草各适量,煮粥口服,香甜可口。
护理对策:  
   1、一定要从发病开始隔离7-10天,以免传染其他孩子。治疗第1天,帮助孩子大便3次,以保证病毒、毒素充分排泄。
   2、注意休息2~3天,限制剧烈运动。
   3、发热时多给喝温开水,宜吃清淡稀软无刺激性的饮食,忌食辛辣、鱼、虾、肉类等易使病情加重的食物。素食2~3天如面条、稀饭、馒头、米饭、季节性蔬菜等,3天后逐渐添加高蛋白饮食如鸡蛋、肉、鱼、虾、豆制品等,注意要逐渐添加,避免1天内添加2种以上高蛋白食物。生病期间及病愈初期即发病7天内,禁止食用生冷、油腻、干硬、高蛋白、难消化食物、饮料、奶制品、水果,剩菜、剩饭、剩粥等,上述食物、饮料、水果加重胃肠粘膜缺血和损害,胃肠粘膜屏障破坏,病毒、毒素移位,扩散,是导致病情反复、迁延、加重,甚至众多严重疾病如病毒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肺炎等的主要因素。
   4、患儿嘴痛时注意给吃低温食物,食用过热的食物可以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不利于病变愈合。疼痛厉害不能进食时要及时去医院输液,补充身体所需的热能。  
  5、通过上述治疗,症状可以在2~3天消失,再注意合理饮食3~5天,就可以完全治愈,无需抗生素、激素、静脉输液等。
   6、注意让患儿注意卫生,对于粪便应马上进行处理,便盆、衣裤要及时注意消毒,保护手、脚部的皮肤及衣着、被单的清洁,避免污染破溃的疹子,勤给患儿洗手,并且将指甲剪短,以防抓疹子而造成皮肤感染。
   7、虽然手足口症类似水痘,一般能很快痊愈,但也不可掉以轻心,要细心呵护,注意预防隔离,以防扩散流行。当妈咪不能识别这种病时,要去看医生,对可疑孩子都要早诊早治早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