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妈看书很少,也很慢,谈书的确有些奢侈。只是,所幸凡妈心知常来常往的好友们不会取笑,所以放心大胆的奢谈一番,心想“但说无妨”。
妈妈是个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伟大职业,伴随孩子成长,若不及时提升自己,面对孩子接踵而至的“敏感期”,恐有“临时抱佛脚”的慌乱和应接不暇。
起初,凡妈育儿大多凭感觉,在凡凡三岁前接触的育儿书籍,若可将护理类勉强算作其中的话,唯一能沾点边的就是一本婴幼儿护理书。该书在即将结束的几页中简单介绍孩子入园的几点注意事项,偏重物质方面的准备。但那时,凡妈感觉入园距离自己还很远,眼前这个还只会翻两个滚、哼两声的小家伙何时可以长大?!所以该章节除却扫了一眼之外并未给与关注。目前此书已转送一新手妈妈。
真正接触育儿书籍,源于2008年的某一天误打误撞来到育儿网,写博看博过程中,因为桐妈的推荐,选购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该书偏重实例,非常适合对育儿理论知之甚少的凡妈,可视作入门。(图为最新版本,凡妈所读为老版)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综合了200多个0-10岁婴幼儿的不同情况描述,每个实例后附孙瑞雪老师简单的点评,将孩子的具体表现用通俗易懂且易于接受的理论稍作解释。在这里,你或多或少总会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很多原本你不明白甚至不理解的孩子看似“自私、孤僻或者乖张”的行为,在这里得到解释,它可以帮助你“明白孩子”,帮助你走出恐慌,走向另一种“成熟”。该书此后被凡妈推荐给许多理论储备不足,却因一颗母爱之心而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惴惴不安的妈妈。
随着写博日久,在育儿网结识更多的妈妈,自己所一贯坚持的某些自发育儿原则也得到更多妈妈的认可,于是开始有妈妈说“凡妈的某些原则可以看到老卡尔的影子”。说的多了,凡妈心中也不由嘀咕“老卡尔是谁?他的育儿理念如何?”又加上,此时凡妈日渐发觉自己的博文往往写了凡凡的成长琐事以及自己的做法后,很难上升到更高的或可称作理论的角度,在每篇文章结尾处,总有种想拔高却无法拔高的如鲠在喉的感觉。
于是在厦门楷妈和悉尼麒麟儿宝妈的推荐下,搜来《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虽然老卡尔的教育理念建立在他丰富而渊博的各学科知识积累基础上,凡妈无法企及,但是凡妈依旧欣喜的发现,自己所一贯坚持的某些原则的确暗合了老卡尔的某些理论。虽不能证明“暗合老卡尔就一定是对的”,但毕竟也为自己的自发性原则暗合了这位让人尊崇的前辈而隐隐自得。
《卡尔.威特的教育》看下来或许会让很多妈妈无所适从,因为老卡尔所拥有的丰富而渊博的各学科知识,不是人人所能具备的,这个或许会阻挡该书走进更多的家庭和妈妈们的内心。凡妈对自己知识的欠缺也曾耿耿于怀,但是在写该书的读后感时(详见我读《卡尔.维特的教育》之“成人化”教育),这种情绪得以慢慢释怀。因为我更看重的是老卡尔所坚持的某些原则,而不再纠结于自身知识的匮乏不能带给孩子更广博的见闻。
真正细细品读并自发推荐给更多人,且不限于妈妈辈的,是兰海的《嘿,我知道你》一书。该书凡妈在育儿网赠书活动中有幸获赠,一开始是带着一种“读后要写感想”的政治任务开始品读的,最初的几页读完,凡妈陷入迷茫“这本书是写给青春期孩子们的吗?为何育儿网赠书条件设置为2岁以上的孩子?”
但是基于该书以小说的形式将一个个小主人公用一条看不见的线贯穿起来,其中又有兰海的精彩点评式语言,这本书还是吸引我一页页读下去。
随着阅读的深入,凡妈日渐发现这本书不仅仅可以视为一本育儿书,而且可以更加推而广之视为人与人相处的一本新颖却不失经典的书。它在将一些育儿理念无声无息的渗透给你的同时,似乎也在告诉你“很多东西其实亦可应用于普通的人际交往”。
该书的读后感凡妈洋洋洒洒一长篇(详见《我读兰海》),似乎意犹未尽,无法说尽的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是在看了桐妈的一篇博文后与几本养生书(马悦玲老师《不生病的智慧》和《好妈妈胜过好医生》,个人感觉可读,但某些话说的过于极端)一起淘来,只是我的感受不深,似乎翻译的语言问题,我不是很喜欢,但是其中有句话让我过目不忘“表扬就像青霉素,需要掌握用量”。
凡妈不太适应和喜欢的只是该书的语言,翻译过来似乎有些不流畅,其中的很多理念或可借鉴。凡妈未曾细读,没有更多的感悟,但是曾见几位育儿网姐妹提及此书,评价不错。
近两个月来面对突然性情大变的凡屁屁,凡妈一度手忙脚乱,在搜肠刮肚不得妙计之时,灵机一动求助当当,筛选了几本管理孩子情绪的书(链接详见【晒读本】宝宝篇--凡屁屁的书),其中《打开孩子情绪的瓶塞》一书可视做育儿书,而《坏脾气的小妖精》一直是目前凡妈母子晚间亲子阅读的必选书目。
针对孩子情绪问题,很多妈妈也建议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但是在育儿实践中有时候你会发现,该法对于年龄稍小的孩子或许好用,对于年龄稍大,或者比较有主见的孩子而言,则收效甚微,此时就需要妈妈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在管理凡凡的情绪方面,建立在一直以来良好的沟通基础上,再配合以适当的技巧(详见管理孩子的情绪--发脾气的小妖精一文)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当然有时候你也许会发现一切你认为或者专家认为的所谓的方法,在这个孩子面前都苍白无力,那么此时或许你必须要尊重他“情绪需要发泄”的心理欲求了,偶尔允许他(她)放纵一下吧,你我不也同样有莫名其妙的心烦气躁听不进任何言语的时候吗?
因育网好友湛江心妈的馈赠,凡妈近日有幸将《爱和自由》一书(该书凡妈在当当申购数月,一直处于缺货状态,心妈所赠乃最新版本)捧在手中,每日晚饭后琐碎家务和固定亲子活动之余翻看几页,至今阅读不足二分之一,不便给与更多评论。但是就已读部分而言,可读性较强,没有理论书的晦涩难懂,而且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也可。
至此读过孙瑞雪老师两本书,感觉既有理论又不乏可读性和借鉴性,适合新手妈妈阅读。
心妈同时馈赠《幼儿心理学》,凡妈有畏难情绪,而且每日往返于家、单位和幼儿园的三点间,总有急行军之势,因而尚未开始阅读。在我们的再三央求下,凡奶奶将于今日抵青,希望有了奶奶的帮助,或可每日稍稍挤出些时间来读书。
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成人爱另一个成人,那么这个成人感受到自己被爱;但是若父母爱孩子,孩子将学会爱一切!
我们能给与孩子并伴随孩子一生的只有爱!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心潮澎湃,又或许茫然不知所措。我们不缺少爱,只是,爱需要方法。孩子在成长,我们亦需自我提升,永不停歇。而一些经典的育儿书籍,可助我们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升,有那么多前辈栽树,我们要做的只是借来乘凉,何乐而不为?!
只是,还有一句话不能不说:凡事皆有限度,谨防过犹不及!既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也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很多理论的原则的东西看似很容易,要将其化作一个个具体的生活事件中,则并非易事。所以,书不在读了多少,而在是否能活学活用。死读书,读死书,则读书即成禁锢!